住房城乡建设厅等7部门在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进工作会议上发言交流
全域全程全力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省委农工委
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要求和新任务,全域规划、全程建设、全力推进产业先行、产村相融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特别是突出扶贫解困,坚持雪中送炭,优先解决无房户、危房户和住房特困户住有所居、住得安全的问题,探索走出一条整村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新建、改造与保护相结合,新村建设与扶贫攻坚相结合,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取得由点向面的突破。2014年启动建设,当年全省初步建成幸福美丽新村4076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8.6%,覆盖面相当于过去三年的效果。
下一步,我们将统筹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坚持以行政村为单位,推进新村建设全域覆盖,把解决好贫困户的住房和发展问题作为首要任务,打一场新村建设带动扶贫攻坚的决胜战,为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目标补齐农业农村这块短板。
一、坚持整村推进,推动新村建设全域覆盖。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推动二三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产品基本均等、产业体系协调互补的新型城乡工农关系。把握好城镇化进程,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合理规划新村建设,以中心村建设带动新村聚居点建设,加快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把新建、改造、保护结合起来,整村推进、全域覆盖、不留死角。二、深化农村改革,不断提升产村相融水平。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平台,开发整治土地资源,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集约化水平。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股份合作量化集体资产,保障农民合法的财产权益。用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政策,加大农业招商力度,推动农业生产由单一模式向产业联动转变。完善政策措施,连片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带。创新新村治理机制,建强党支部,强化村委会自我管理,推进依法治村,提高农村社区管理水平。
三、聚焦四大片区,突出抓好四大板块建设。把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作为四大片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统筹推进民居建设改造、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
四、聚力贫困群体,确保住有所居住得安全。聚力解决好无房户、危房户、特困户住有所居、住得安全的问题,确保2020年全面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整合政策措施,新建与盘活农村闲置房屋相结合,全面推进农村廉租房建设,让特困户住上好房子、实现安居梦。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特色产业大发展,培育农村经济新业态,创造更多适合贫困群众的就业机会,引领他们过上好日子、走上小康路。
补齐战略短板促进全面小康
省扶贫移民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省委、省政府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2014年,全省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100多亿元,扎实推进“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全面实施“五大扶贫工程”12项重点工作,实现减贫129.6万人。2015年,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扶贫解困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彝家新寨192个村1.7万户、藏区新居1.32万户、巴山新居321个、扶贫新村334个,其中建设农村廉租房2.5万户,年度计划减贫109万人以上。
省扶贫移民局将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以“四大片区”为主战场,把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融入新村建设之中,把扶贫开发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结合起来,强化责任、主动作为,时不我待地抓好扶贫解困工作。
一、全面传导战略压力,凝聚全社会力量扶贫攻坚。把中央和省委的扶贫战略压力纵向传导到各级党委政府、横向传递到各有关部门,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动员全社会增强动力、形成合力,切实加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全力推进扶贫攻坚行动。
二、深层激发创新活力,进一步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效率。做实落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精准扶贫、贫困县考核、干部驻村帮扶、“四到县”制度、金融扶贫、社会扶贫6个改革文件落地生根,提升扶贫开发水平和绩效。完善建档立卡信息系统,精准扶持到村到户,减贫对象到户到人。
三、突出重点区域,打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战役。精心编制2015年“四大片区”扶贫攻坚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行业部门的主力作用,增强行业扶贫针对性,全面实施“五大扶贫工程”12项重点工作,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主要载体推进扶贫攻坚。
四、以贫困群众的需求为第一信号,夯实脱贫致富根基。把贫困群众的民生难题和发展大计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扶贫搬迁、住房改造和廉租房建设等途径,解决贫困群众的住房问题。大力支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和增加就业,进一步提高贫困户新生劳动力参加职业教育补助标准,提高就业创业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五、坚持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扶贫开发规范监督管理。颁布实施《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确保扶贫项目资金安全和发挥效益。
突出旧村改造提升着力建设美丽新村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四川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行动方案(2014~2020年)》实施以来,我厅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积极采取措施,抓紧启动实施“旧村改造行动”。一是制定实施方案。根据“旧村改造行动”的总体要求和2020年的目标任务,会同省级相关部门细化工作措施,分解年度目标,制定《实施“旧村改造行动”工作方案(2015~2020)》,确保了“旧村改造行动”有序有效推进。二是建立工作机制。根据实施方案,明确厅内分管领导和责任处室,建立省级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形成推进合力。三是统筹部署安排。将“旧村改造行动”纳入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农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传统村落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四是编制专项规划。由我厅牵头,会同省委农工委、环保、农业等14个部门编制了《四川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规划》,已报省政府审定。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一、抓好乡村规划编制。重新审视并调整完善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对新村聚居点、旧村落和传统村落进行整体规划和统筹布局;研究制定《四川省村规划标准》,加快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传承农耕文化和农村民居特色,记得住乡愁。二、抓好农房建设管理。继续实施“百万安居工程行动”农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力争到2020年全面完成全省现有存量农村危房的改造;全面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全面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一体化管理,推动农房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房登记确权工作,积极探索开展农房流转试点,推进农房地震保险制度试点。
三、抓好配套设施建设。结合“百镇建设行动”,充分利用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基础设施向旧村延伸,公共服务设施向旧村覆盖。结合产业发展和农业设施项目,推动“三建四改”和“6+1”配套工程深入实施,优先解决旧村落水、电、路、通讯和广播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
四、抓好传统村落保护。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继续开展传统村落补充调查;重点抓好“蜀道”“藏羌彝走廊”等沿线传统村落挖掘、保护及整体规划利用,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严格按规划实施保护,建立专家驻村联系指导制度,加强项目实施指导和监管;加强传统民居保护利用,防止大拆大建或片面追求大集中。
五、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逐步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完成农村人居环境一村一档调查和信息更新工作,加强对农村人居环境评价分析动态管理;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2015年将以“全省9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和长效治理”为目标,接受国家对我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验收,力争第一批通过国家验收。
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新村建设重要支撑
省农业厅
近年来,农业部门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为抓手,强化新村建设产业支撑,促进产业与新村互动相融。2014年,全省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第一产业增加值居全国第4位,马铃薯、生猪、水禽、兔、蜂群生产居第1位,油菜、茶叶产量居第2位,蔬菜产量居第3位。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认真实施产业提升行动,深入推进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互动相融、同步发展。
一、坚持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统筹规划。新村没有产业支撑就是“空心村”,产业不强,村民难富。紧扣新村和产业两大要素,按照以相对集中居住为主、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发展理念,统筹新村和产业布局,规划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务服务设施,做到有产业作支撑,以产业发展促新村持续繁荣。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建设大基地、打造大产业、培育大品牌、占领大市场,注重粮经复合、种养循环、产业联动,延伸农业产业链、增收链。突出“一村一品”,注重特色,连片发展,规模经营,做强优势。
二、深入推进现代农业重点县和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着重抓好五个环节。一是抓好现代农业重点县和省级示范市县建设。抓好第二轮60个现代农业重点县、40个现代畜牧重点县,广安等3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市,资阳等4个畜牧业深化试点市,金堂等5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在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上下功夫,提升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抓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对已建的成都、南充等7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建设成效和示范带动效应;对新批的蓬溪县等6个示范区,重点从产业规模、农民组织化程度、经营主体与农民利益链接机制去探索。三是抓好粮经复合产业基地建设。按照高标准综合配套的要求,到2015年年底,累计建成“千斤粮万元钱”和“吨粮田五千元”粮经复合产业基地1000万亩。四是着力推进畜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变“一猪独大”状况。实施“牛羊富民工程”,到2020年牛羊兔和家禽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深入开展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创建活动,支持一批畜禽养殖场(小区)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五是调整优化水产区域布局。
三、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延伸和功能拓展。推动农业产业由“内部优化”向“内外联动”转变,促进产、加、销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及休闲农业。推进产业基地“景区化”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打造一批休闲农庄、农业主题公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到2020年,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收入达到2000亿元,带动2000万农民就业增收。
四、抓好农村改革创新激发农业发展活力。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到2020年,土地流转面积达到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流转面积的50%以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到2020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达到7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广“田间市场+电商企业+城市终端配送”等营销模式。
农旅结合以旅强农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
省旅游局
四川是农业大省,乡村资源富集,是“中国农家乐发源地”。通过近30年的探索与实践,全省已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9个、示范点19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8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1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6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村748个、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3572家。2014年,全省乡村旅游实现总收入1340亿元,同比增长28.2%;我省4.7万多个行政村中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的超过3500个,带动1000余万农民直接和间接受益。全省农民旅游人均纯收入704.5元,比2013年增加82.6元。
2015年,全省旅游系统把乡村旅游作为农村产业提升、农村环境整治、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全面实施《四川省乡村旅游提升行动计划(2014~2017年)》,全面落实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五大行动”。
一、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加快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示范带动,推动乡村旅游品牌化发展。推进实施省市县三级320个乡村旅游提升示范项目建设,打造四川乡村旅游精品;连片打造,推动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今年重点打造“环成都乡村休闲旅游带”“环重庆乡村休闲旅游带”,促进乡村旅游向区域型规模化发展;标准引领,推动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推出一套乡村旅游新标准体系,促进乡村旅游规范有序发展;创意开发,推动旅游商品特色化发展。着力培育、推出一批四川特色乡村旅游商品,力争进入全国旅游特色商品名单;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
二、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助推农民致富增收。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试验,实施“千村旅游富民计划”;提高乡村旅游就业能力,分级、分类、分批抓好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实施“乡村旅游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和“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创新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制定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意见》,编制《四川省民宿管理办法》,实施“万户民宿服务达标计划”。
三、实施乡村旅游环境提升工程,联动打造美丽家园。以文化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将农耕文化、民族(民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产品打造、建筑风貌、配套设施、接待服务、农副产品开发、演艺活动等,构建乡村文化展示体系;推出《四川省乡村旅游规范示范图册》,制订《四川旅游乡村服务质量标准》,修订《乡村酒店(农家乐)标准》,重点实施“旅游厕所革命”和乡村旅游智慧工程;营造乡村旅游发展良好氛围。开展“好玩四川,好客乡村”行动,树立良好乡风民俗。
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省水利厅
近年来,我省水利行业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部署,加快推进“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规划实施,加强和改善水利基础设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水利保障。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紧紧围绕“五大行动”总纲领,着力实施水利“四大工程”,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一、着力实施骨干水源工程,奠定新村发展基石。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核心目标,坚持全局理念,科学规划引领,将水利发展规划与地方产业发展规划、新村建设规划、连片扶贫开发规划等多规衔接,统筹解决新村发展的水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问题。2015年,加快建设小井沟水库、二郎庙水库等67处大中型水库工程;全力推进武引蓬溪船山灌区、向阳桥水库等大中型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开工8处;在47个县启动实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新建小型水库27座。确保完成水利投资329亿元,实现增长15%。
二、着力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夯实新村民生之本。坚持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新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坚持分类发展。按照“集中为主、联户为辅、分散补充”的建设思路,因地制宜进行工程建设,到“十二五”末,平坝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集中供水率分别达95%、90%、70%。完成规划任务。2015年完成“十二五”规划内剩余的470万农村居民以及87万藏区新增农牧民饮水安全任务。提前谋划“十三五”,抓紧谋划农村饮水安全“十三五”提质增效工作,做好三年滚动财政规划编制,推动新村群众饮水保障能力再上台阶。
三、着力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助推新村产村相融。坚持“水利主导、科学布局、整体推进、产村相融”的思路,统一规划、集中投入、规模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产业发展、新村建设、乡村旅游和环境改善有机结合,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带动新村产业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带动产业发展,将农田水利建设与一批现代农业、畜牧、林业、水产业等优势产业有机结合,形成特色产业片区。打造综合示范片区,2015年,新增和回复蓄引提水能力4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万亩。
四、着力实施江河湖库安澜工程,保障新村幸福安康。坚持防汛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齐头并进,形成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千方百计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落实责任制度,强化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部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特别是把防汛责任体系落实到乡村最基层。落实工程措施,尽快修复各类水毁水利设施,保护城乡居民安全和良田好土。落实非工程措施,抓紧完善重要江河洪水防御方案、水量调度方案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强水雨情预测预报,加快预警系统建设,完善江河流域整体联动、协调配合机制,推进县乡两级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显著提高新村防灾减灾能力。
加快提升农村公路发展水平
助推新村建设
省交通运输厅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以来,全省交通运输系统紧紧围绕改善民生、服务“三农”,强力推进农村公路发展。全省农村公路建设两年累计完成投资598亿元,新改建规模4.6万公里,通车总里程达到28.8万公里,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强化规划引领、机制创新,全力推进服务农业现代化的“产业路”、帮助农民群众奔小康的“致富路”,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努力当好农村繁荣发展的“先行官”。
一、抓建设补短板,加快消除农村公路薄弱环节。针对我省农村公路路网覆盖深度不足、部分路段通行服务水平不高、抗灾保障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制定了农村公路三年改善提升、渡口改桥三年实施工程、溜索改桥和安保工程全覆盖等4个专项方案,计划总投资540亿元,切实提升农村公路整体发展水平。到2017年底,全面实现“油路到乡、硬化路到村”,县道达到三级以上、乡道达到四级以上公路技术标准;基本消除农村渡口,减少安全隐患。
二、抓管养强保障,着力推动农村公路提质增效。落实管养责任。制定《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考核办法》,构建省、市、县三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考核体系,督促各地健全管养机构,落实管养队伍,强化资金保障,做到“建即有养、养即到位”;提升管养水平。加大农村公路管养站点建设改造力度,加快推进每个县至少一个机械化养护和应急中心建设;强化安全监管。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安全设施,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
三、抓运输优服务,努力发挥农村公路最大效益。加快农村客运发展。制定出台《四川省农村客运发展指导意见》,加大扶持力度,指导市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站点和线路;改革客运管理模式。简化线路审批手续,推广片区经营模式,加快推进城市公交、农村客运、长途班线有效衔接,让农民群众乘上方便车。力争到2017年底,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全部通班车;到2020年底,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班车。完善物流服务体系,让每一条路都成为农民群众的“致富路”。
四、抓典型建机制,不断增添农村公路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总结推广宣汉、金川、雷波等农村公路发展成功经验,强化示范引领、机制创新,努力保持并不断扩大农村公路大建设、大发展的良好态势。强化政策保障,建立健全保障农村公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多方筹措资金,探索完善农村公路发展长期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同时积极协调发改、财政等部门,积极争取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加大对我省农村公路项目的投入力度,统筹各类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向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倾斜。放手发动群众,大力推行“自上而下的宣传动员机制、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公开透明的群众监督机制、全社会支持参与的援助机制”,切实增强农村公路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