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区聚焦产业扶贫下足绣花功夫确保如期“摘帽”

06.09.2017  15:47

 

  2017年,通川区在摘帽攻坚中,坚持聚焦产业扶贫,下足绣花功,增强产业发展支撑力,力争让产业收益辐射到每一个贫困村和贫困户,确保该区2017年26个贫困村、6501名贫困群众,高质量如期实现摘帽、退出、脱贫。

  聚焦“三大产业”,增强造血功能。一是特色产业促脱贫。坚持“长短结合、种养结合”,全面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全区发展巴山脆李、油牡丹、蓝莓等经济作物,村村打造500-1000亩特色产业示范片;发展山羊、生猪、梅花鹿等养殖业,年出栏达5000余头;依托达巴高速公路,规划建设40公里、3万亩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带,助推北部山区连片脱贫。二是庭院经济促脱贫。发展具有“短、平、快”优势的庭院经济,组织贫困户在庭院、菜园种植茄子、辣椒等绿色无污染农作物,积极协调帮扶单位和贫困户抓好生产对接、购销衔接,以“小规模、大群体”的形式,发展“庭院经济”。三是电商产业促脱贫。以秦巴电商谷、川东北电商快递分拨中心为载体,加快“天农”、“好一新网上商城”建设,推进区、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将农业生产、电商销售、物流配送等全产业链整合起来,搭建“网货下乡、农货进城”的电商平台。

  聚焦“三大模式”,拓宽增收渠道。一是创新股份合作模式。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将资金投入到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产业,让资源变资金,让资金变股金,让农民变股民,确保贫困村、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二是创新直接帮扶模式。积极探索“公司+基地+村支部+农户(贫困户)”的龙头产业带动扶贫致富模式,让贫困户在获得土地流转资金的同时,兼顾发展打工经济,促进贫困户打工增收脱贫。目前,全区100余家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可带动1000余名贫困户增收脱贫。三是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大力推进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在全区45个贫困村建立村级金融扶贫工作站,预计今年发放贫困户小额信贷6500万元,可带动2200余名贫困户增收。

  聚焦“三大机制”,保障脱贫实效。一是健全政策保障机制。制发《达州市通川区推进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引导将财政发展类资金注入到由贫困村组建的产业发展合作社,建立“股权量化、按股分红、收益保底”的扶贫机制;落实扶贫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设立农村种养致富带头人无抵押贷款,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综合运用财政贷款贴息、政府购买服务、农业担保、以奖代补等措施。二是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全面整合上级涉农资金,安排本级财政资金2.8亿元,确保贫困村村均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充分发挥农业发展公司和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作用,确保贫困村村均注入产业扶持基金、产业发展资金分别不低于30万元、50万元;大力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构建利益共同体,撬动更多业主、金融和社会投入。三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因村(户)制宜选择“专合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推广土地流转、股份合作、托管经营或租赁转包、代耕代种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确引导贫困户入股分红、务工增收,着力解决脱贫户持续增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