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处发力,近中远结合——四川广安精准扶贫见闻
新华社记者惠小勇、陈地
厕所、猪圈没有了异味,房前屋后有了污水处理窖、排水沟……记者近日在四川广安农村看到,当地精准扶贫工作不仅在产业端发力,更从许多细节入手,使祖祖辈辈沿袭而来的生活方式悄然发生改变。
细节处发力,田园生活升级换代
走进广安市邻水县观音桥镇六合寨村,新建的自来水蓄水池将洁净水送到每家的厨房,连户的石砌路、通村的水泥路实现了农民足不沾泥便可进城。掩映在树林中的一座座川东老民居得到了加固,屋后新砌了排水沟和盥洗池,院前家家户户垒起了石坎地……很难想象,这是一个贫困发生率近20%的贫困村。
62岁的钟太福因穷一直没娶到媳妇。一见到记者,钟太福便高兴地把我们领进了他的新厨房,洁白的瓷砖、整齐的锅具,米面油分储,整洁的面貌俨然没有缺少“女主人”的杂乱。令人惊讶的是,老钟家的厕所和猪圈与厨房仅一墙之隔,却闻不到一丝异味。走进一看,原来旱厕已改成水冲式马桶,还安上了淋浴器,猪粪直接排入污水沟进到坡下的污水处理窖。钟太福介绍,这是上个月政府帮他改造完成的。“以前厨房又脏又乱,简直不敢看!现在好多了。”他说。
离老钟家不远的一个下坡处,就是附近几户村民共用的一个微生物污水处理窖。村支部书记李政说:“这种无动力自然渗滤加生物分解的处理方式,使出水水质达到二级标准。”
六合寨村的变化是广安市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广安市委书记侯晓春介绍,全市整合农业、交通、水务、住建等项目资金,全面实施预脱贫村水、电、气、路、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家”,针对贫困户开展改厨、改厕、改圈、改水“四改”,投入不多、效果明显,有利于从根本上防止因病致贫问题。
近中远结合,脱贫通向致富路
广安区兴坪镇龙孔村村民邓章彪,因老伴患有哮喘和风湿性心脏病,需要长期吃药而成了贫困户。让老邓欣慰的是,最近当地政府不仅提高了新农合慢性病门诊报销比例,还给他家送来了两头猪仔、两只羊羔,指导老邓栽上了3年挂果的优质血橙,加上儿子在外当厨师的收入,老邓一家5口人“两不愁、三保障”即在眼前。
走在广安的贫困村,记者发现几乎每个贫困户都养上了鸡、鸭、猪、羊等,这是专门针对贫困户短期脱贫的扶持举措。同时,政府甄选企业开展种养加销一体化服务、“公司+合作社”规模化经营,让贫困户脱贫同时,在产业链条中找到更多致富机会。
在观音桥镇元宝枫生态猪养殖基地,记者看到数十头肥猪正在金黄而又厚实的谷糠上悠然地吃着饲料,猪圈内不见猪粪、没有臭味。基地负责人甘立华介绍,这是他们引进中国农科院专家技术,将从元宝枫树叶中提取的有益菌掺入谷糠,降解了粪便和异味。“农家猪来这里‘进修’45天,猪肉品质大为提高,村民们自行销售或委托我们卖,可以卖出至少翻一番的好价钱。”
培养技术带头人是近中远结合扶贫的又一种形式。六合寨村钟太文的爱人去年因病去世,钟太文不仅花光了积蓄,还背上了几万元的债务,一下成了贫困户。一度愁眉不展的钟太文如今已走出阴霾,就在几天前,他从县里培训班学回了菌类养殖技术,拿到十几万元的贴息贷款,“我正联合村里其他6户贫困户一起养蘑菇,只要肯干,每家能增收六七万元。”
扶贫,也扶了干部的作风
今年103岁的王太淑是龙孔村的老寿星,为了让王婆婆安享晚年,镇、村安排她和女儿住进设施方便的廉租房。由于女儿白天在村里打零工,29的大学生村官、村支部书记余海艳便常到婆婆家看望聊天、照顾起居。当记者问王婆婆女儿好不好时,婆婆伸手指向身旁的余海艳,“不好,她好。”在场的人被惹得大笑。
广安市委办公室行政科科长杨辉去年来到兴坪镇丁坝村担任“第一书记”,他在扶贫时发挥自身特长,给村农家书屋所有图书资料贴上了标准的分类标签,整理出十余卷村文书档案,从村里走出的数十个能人的信息专录一册。杨辉说,他在联系能人、发展年轻党员、协助上级办起病残人员护理院的过程中,获得满满的“获得感”。
据了解,目前广安市实现了所有贫困村均配备1名责任领导、1个帮扶单位、1名“第一书记”、1个驻村工作组、1名驻村农技员,每户贫困户都有1名以上公职人员结亲帮扶。
“我的联系户来市里看病都会提前跟我打电话,因为走动多了,自然就成了朋友。这个过程中干部的心态、作风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看起来我们是付出,实际上是收获。扶贫,也是在扶我们自己。”广安市委副秘书长刘贤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