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奋力推进脱贫攻坚纪实

31.05.2016  19:01

 

 

战火的硝烟曾弥漫这片鲜血浸染的土地,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8万多红军在这里浴血奋战,2万多人英勇捐躯……

一场硬仗,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安宁。另一场硬仗,却在悄然等待发起猛攻——

截至2015年底,达州市还有贫困人口49.85万人,828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16%,贫困人口居四川总量第一,成为全省脱贫任务最重的地区!

沧海横流,方显达州儿女的英雄本色!脱贫奔康的路上,攻坚拔寨的冲锋号角再一次吹响!

在今年4月召开的达州市委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包惠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700万达州人民发出了“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动员令,并向世人作出了“脱贫奔康路上决不落下一村一户一人”的庄严承诺!

这,是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这,更是一场决战贫困的殊死战斗!要用几年时间集中攻克延续几千年的贫困顽疾,这场决定性战役注定异常艰巨。

这一场硬仗,需要坚强的引领和科学的决策指挥。

市委保持专注发展定力,勇立争先之志,善谋破题之举,提出“用脱贫攻坚统揽三农工作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理念,成为全市脱贫攻坚的作战总纲。

运筹帷幄,纲举目张。围绕市委的决策部署,各路作战方案应运而生,落实雷厉风行!

市委书记包惠挂帅国家级贫困县宣汉县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市委副书记、市长郭亨孝联系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万源市大沙乡青山村;其他市级领导全部挂图作战,率先垂范,冲锋在前!

与此同时,全市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10个专项方案实施小组,在全省率先建立“双组长制”,明确县级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市县部门的主帮责任,乡镇的主责责任,村组的主抓责任,群众的参与责任;形成“领导包村、部门帮扶、工作组指导、党员干部联户”的网格体系,828个贫困村“第一书记”全部覆盖,3247名优秀干部驻村帮扶,其中4名正县级干部挂任乡镇党委书记、15名副县级干部挂任党委副书记……达州,全面完成向贫困宣战的总集结!

战略部局周密清晰,战术上如何精准实施?非常阶段,非常形势,非常责任,就必须有非常之策——这是达州的响亮回答!

坚持瞄准目标,靶向推动,采取“三比三看”、“六进六出”办法,精准筛选识别贫困户,确保真贫真困“一户不漏”。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扶贫搬迁安置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一批”,创新推出“教育资助解困一批”,实现因户施策,对“”施治,把扶贫资金和项目精准地引导到特定人口、具体家庭,即便是鸡犬相闻的左右邻居,也有不同的扶持政策。精准地把828个贫困才纳入“17大扶贫专项方案”,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社会事业“四大领域”脱贫攻坚。同时,出台“八条措施”,为超常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增加原动力。

脱贫,希望所在;攻坚,力量所在;奔康,目标所在。勇乘东风,挺向贫困深处的进军所向披靡,征程上的堡垒,正一个个突破!

汽车行走在通往宣汉县巴山大峡谷深处的柏油路上,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清清的河水和葱绿色的大山,当地土家妹子的欢歌笑语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机,一幢幢土家新寨静候着山外游客的到来。我们不由得问,这是采访在贫困点,还是一次美丽的乡村邂逅?

困惑”,彰显的是精准扶贫的成效。这,巴山大峡谷可以作答。

巴山大峡谷沿线乡镇是宣汉县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也是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2015年初,县委作出实施“开发扶贫”战略的决定,成为宣汉开发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旌旗招展,号声震天。一年来,深山峡谷间处处活跃着干群日夜奋战的身影……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打造独特的人文景观,为土家新寨增添浓郁的诗情画意。巴山大峡谷一道靓丽风景线,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小康之路。

巴山大峡谷,只是达州脱贫攻坚嬗变的一个缩影。以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以城镇扶贫夯实发展基础,以新村扶贫改善人居环境,以就业扶贫增加群众收入,以生态扶贫推动持续发展,系统化推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坚持脱贫攻坚和同步全面小康两步并着一步走。这,正成为达州决战脱贫攻坚的“战术要领”。

脱贫是一个历史性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必须清醒认识到的是,当前面对的这场硬仗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想一想当年红军信念坚定、舍生忘死,今天的脱贫攻坚还有什么啃不掉的骨头迈不过的坎?”万源市玉带乡党委书记王心洪信心满满。“红军精神”始终是达州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

渠县青丝乡建立健全干部管理、作风转变、精准扶贫“三套台账”,将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向村组一线延伸,组建便民服务队、产业带动队、技术帮扶队“三支队伍”,助力精准扶贫纵深开展,已促进全乡300多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经开区幺塘乡党委副书记谢平扎根基层30多年,在扶贫攻坚的新征程中,他又重新点燃激情,全面完成了三个后进村的整顿转化任务,还引导这几个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有力促进了三个村农民增收,带动20多家贫困群众发家致富。

使命如山,号角催阵。“把‘办公桌’搬到群众中去,把‘论文’写到田间地头。”成为新时期达州党员干部最响亮的口号。广大机关干部和科研人员,纷纷投身“攻坚”行动之中。

面貌不改变,我们就绝不收兵!”在达川区碑高乡永必坝村,达川区检察院下派干部黎山川立下誓言。白天,他头戴草帽,脚穿胶鞋,深入田间地头;晚上,他打上电筒,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加强支部建设,规划发展产业,协调项目支持,解决民生难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永必坝村焕然一新。

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还活跃着另一支特别的“娘子军”。

去年4月,通川区工商质监局蒲政兰带着不足半岁的孩子,主动申请到贫困村安云乡木龙村当“第一书记”。还有达川区五四乡斗角村“第一书记”王灿潺,经开区斌郎乡何家村“第一书记”杨晶方,大竹县庙坝镇黑水村“第一书记”  张文琪……她们,成为鏖战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别样的“花木兰”。

决战贫困戮力同心,共建小康责无旁贷。不断铸就扶贫攻坚的“动力”,激发精准扶贫的“活力”,更凝聚起攻坚治贫的“合力”!

万源市茶垭乡老洼坪村曾是当地有名的“光棍村”。自去年省民政厅、省工行、省储备局和四川文理学院联合对村子实施精准扶贫帮助以来,不但解决了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问题,而且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光纤网络进村入户,银行POS机也破天荒立在了村口……

大竹县从浙江安吉引进白茶种植,通过工商资本撬动项目实施,带动境内基地1000多户贫困户、残疾人、特困户共0.4万人脱贫致富,同时促进了大竹县2050个村近10万人增收,点燃了群众致富奔康的星火。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众多乡友在故土的深情召唤中纷纷回家创业,在脱贫奔康的时代伟业中续写“桑梓情”。

宣汉县三墩乡土家返乡青年杨昌林采取“基地+合作社+协会+支部+农户”的模式发展中药材产业,培育科技示范户160多户,基地涵盖全县23个乡镇近10万亩,带领4000多户药农年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为乡亲们开辟了一条“致富路”。

据统计,在2012年之前,达州除了有180万人常年在外务工外,每年有10万人外迁发展;而到2015年年底却减少到3.5万人,“反哺家乡”的本土人才队伍越来越壮大。

穷衣烂裤自己脱,幸福生活各人造。”一句顺口溜,道出了贫困群众的心声,他们也纷纷主动投身“前线”。

我虽然目前家庭困难,但我不愿背上‘贫困户’的名。通过努力,两年之内我一定把‘穷帽’甩了!”  渠县望溪乡包山村特困户李国华人穷志不穷。他家里有两个“病号”,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李国华不等不靠,从事牲畜交易,实现自主脱贫。

在今天空前强势的脱贫环境下,等靠要的少了,勤劳致富的人多了。”开江县永兴镇基层干部曾令权深有感触地说,“贫困户自己也觉得面子上挂不住了。

稳打稳扎,步步为营。2016年,实现全市易地扶贫搬迁2.8人,149个贫困村“摘帽”、15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兑现7.3万余人后期扶持政策……脱贫奔康的梦,并不遥远。

千帆竞发逐激流,全面小康必可期!  2020年全面小康的时钟,正在急促嘀嗒声中倒计时——

2018年,全市省定贫困县全部摘帽;2019年,全市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摘帽;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擂响战鼓,奋力冲刺。胜利,一定属于巴渠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