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创和谐民生 绘幸福画卷

11.03.2014  07:59

 

通达开放的达州交通。

 

城市广场一角。

2月18日,在达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甫一露面便紧紧吸住了人大代表们的眼球:过去一年,达州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地区生 产 总 值 达 到1245.4亿元,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500亿元、出口突破1亿美元,三大指标同步跃上新的台阶,开启了从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消费和外贸“三驾马车”协同拉动的新征程。

 

事实上,近年来,达州市委、市政府通过充分释放改革创新活力,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着力办好民生实事、切实改进政务环境作为重大战略举措来抓,释放改革创新活力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为加快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改革创新为先导释放区域发展活力

 

1月2日,达州市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传递出许多重要的新信息和新信号,为今年改革确定了基调,既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又要结合达州实际,着眼于破解制约当前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长期难以解决的矛盾症结,强化达州发展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努力把改革创新的强大活力释放出来。

 

——国有企业改革方面。攻坚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金融体制改革方面。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成立农村商业银行并引进战略投资者,探索发行地方债,积极试点民间资金组建中小银行。

 

——城乡一体化改革方面。深化土地管理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培育规范的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具化川陕苏区振兴规划和政策,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建立资源交易市场方面。争取开征资源税,创新推进浅层页岩气勘探开发,探索建立天然气、硫磺、煤炭和碳排放权电子交易市场。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方面。加强政府应急管理平台体系建设,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加大行业协会组建力度,创新推进农村社区化、产业基地社区化。

 

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昂起区域经济龙头

 

在近日召开的达州市“两会”上,国家内陆开放试点城市、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项目突破年、国家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一个个凝聚“经济风向标”的两会“热词”承载着代表委员的铮铮建言和网民的殷殷期待,凸显出一次民主、求实、奋进的盛会的时代面容,更让人们聆听到一个力争走在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前列的强劲足音……

 

达州市委、市政府对产业发展明确提出:以“三大总体战略工程”为统领,以工业强市为核心,扎实开展“项目突破年”活动,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和引进龙头型、基地型企业,促进同类企业、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加快把达州建成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马年伊始,达州市主要领导带队的督导小组,来了一次“新春走基层”,在1天时间内深入到由市级领导牵头的25个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现场。他们看到的是25个重大工程项目带动了全市150个重大项目建设的可喜局面,特别是加快推进工业、服务业和“两航七铁十一高速”等交通项目建设,形成支撑发展的新产能和新基础,为达州建成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发展积蓄着财富和智慧。

 

201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1000亿元,新培育十亿级企业4户、亿元企业1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01户。完成产业园区“七通一平”5800亩,建设标准厂房3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7个。达州经开区纳入全省千亿园区规划,大竹、宣汉产业园区纳入全省500亿园区规划。大力实施农业“4+8”工程,新连片发展特色产业基地14.5万亩,新发展现代畜禽规模养殖小区316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01家,实现销售收入92.8亿元,直接带动77万农户增收。全市服务业全年增速达到10.2%,首次超过GDP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在市域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我们还会清晰地看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和接近200亿元的县达到5个,其余2个县接近100亿元,县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近日,从达州市有关部门不断传来该市城镇化工作的利好消息:北城滨江、南城三里坪、西城莲花湖和马踏洞片区建设加快推进,新增城镇绿地39万平方米,“三横五纵一环五射”城区骨干路网加速构建,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6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82.5万……

 

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达县撤县设区、国家卫生城市、全域达州、四层架构城镇体系、扩权强镇、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对于达州略为熟悉的人都会向你历数有关该市新型城镇化的词语。

 

区域中心城市从何处破题?达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主城区带动战略,走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速构建“组团布局、城乡衔接、四层架构”的现代城镇体系。

 

据达州市住建局负责人介绍,“五大组团”,包括发展达州主城区的旧城区、西城区、南城区、经济开发区和河市配套区。“城乡衔接”,重在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四层架构”,即加快推进达州中心城区向百万人口大城市发展,将5个县级城市建成中等城市,将若干建制镇建成中心镇并逐步发展为小城市,将有条件的新农村综合体逐步发展为小城镇,引领川东北城市群发展。

 

以改善民生为目的展开幸福民生画卷

 

现在,我们‘泥腿子’也跳起广场舞,唱出我们的幸福生活,舞出我们的快乐人生。”2月10日,正在跳舞的达州市开江县普安镇宝塔坝村民朱显菊滔滔不绝。

 

这是开江,乃至整个达州市近年来实施九大民生工程之一——文化体育惠民的一个缩影。

 

去年,在成功举办首届、第二届全国新农村文艺展演活动的基础上,达州举办第三届全国新农村文艺展演时愈发驾轻就熟。达州通过“农民演,演农民,乐农民,农民乐”的方式,让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1个富有乡土气息、民族特色、地域风情的新农村文艺节目同台竞技,把乡村文化这种艺术形式不断创新和深化,给全国的农村文化艺术提供一个相互交融的平台。

 

在这种文化体育惠民的背后,我们还能清晰地看到——一座座崭新的校舍,让适龄学生安心学习;一笔笔新农合报销比例单,让因病致贫的农民绽放笑容;一条条宽阔平坦的乡村道路,让苦于致富无门的村民豁然开朗……

 

在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2013年,达州市各项民生投入180.7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0.6%。涵盖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九大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7万人,零就业家庭多年保持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4.1%。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和高龄老人生活补助制度更加完善,城乡低保人数达到50.9万人,“五保”集中供养率提高到46%。完成棚户区及农村危房改造2万余户,建成保障性住房1.15万套。全年8.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7.5%。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05所、公办幼儿园43所,西南职教园区加快建设。编制实施中心城区教育资源布局规划,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逐步缓解。市图书馆、展演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建设。实施城乡医疗卫生服务项目328个,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