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输血”为“造血” 变“单一扶持”为“持续发展”

07.11.2014  11:39

        ——省卫生计生委对口帮扶壤塘实录
        深秋的高原,一片金黄。在阿坝州壤塘县的蒲西乡,比远山的金黄更吸引人的是农牧民门前屋后的那片片丰收在望的黑木耳地,“这些黑木耳都是省卫计委帮着我们引进的,每一棒就有5元的收入。”村民旦真指着自家种植的千余棒黑木耳高兴地说到,仅这一项今年他家就会有5000多元的纯收入。
        从2010年4月,省卫生部门确定对口帮扶壤塘县后,高度重视,成立了部门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确立了“统筹规划、科学客观、符合民意、重点突破、务求实效”的思路。5年里,省卫计委的领导班子数十次来到这边远的藏寨调研,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并派专人长期驻点,变“输血”为“造血”,变“单一扶持”为“持续发展”,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引进多个适用于当地的科技项目,并在卫生、生活、电力、文化等方面扶持,使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乡,告别了贫穷,走上了小康的路。全县年人均收入由过去的2350元,增长到5520元。更让人高兴的是,一批批可持续发展的致富项目、一项项健康的生活方式,既在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根,更在当地农牧民心里扎下了根。
四个到位帮扶落在实处
        帮扶决不能走过场。为能从根本上改善当地群众的现状,省卫计委做到“四个到位”即统筹协调到位、科学规划到位、资金筹措到位、责任落实到位。5年来,省卫计委党组多次召开帮扶专题会,还经常组织爱心企业、驻县工作组召开座谈会,落实了帮扶工作目标任务。作为省卫计委对口帮扶领导小组组长的省卫计委主任沈骥,工作再忙每年也至少3次以上来到壤塘,进行实地调查、走村入户、组织座谈等,对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基层党建、卫生体系建设等进行专项调研。
        通过省卫计委及工作组的反复调研、沟通、对接、论证,最终确定了以培育特色产业为支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实现富民增收为目标的帮扶规划。确立了帮助壤塘县、蒲西乡的发展路子,明确发展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干成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着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帮扶点贫困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基本实现稳定脱贫。助推壤塘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卫生投入机制和人才队伍发展机制,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把壤塘县建成“四川牧区卫生强县”的工作目标。
        目标确定后,省卫计委通过项目安排、组织委机关职工捐款、动员直属单位和爱心企业共同参与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为确保帮扶工作落实,还着力构建省、县、乡三级联动的“挂包帮”活动工作新模式,形成上下联动、分工负责、高效运行的工作格局。
五个结合破当地发展瓶颈
        壤塘县交通不便,是大骨节病的重灾区,经济支柱产业缺乏、农牧民致富增收手段少、电力供应不足三大难题,是严重制约该县发展的瓶颈。
        为打破瓶颈,为让当地群众能真正走出贫困,省卫计委采取了帮扶规划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短期扶持与稳定脱贫相结合、助医助教与救济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加强乡村党建相结合、科技引导与项目支撑相结合的“五个结合”路子。
        省卫计委在帮扶中,坚持以开发式的帮扶为主,重在建立“造血”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综合性的工程,有项目的建设,也有理念的转变,有产业的培育,也有人才的培养,充分整合各方资源,确保经济长远发展。通过多视角、多层次的深入调研,走村入户,了解群众的想法,尊重群众的意愿,在新引入的项目上,对持有怀疑态度的群众,就耐心做工作,以租用田地或试点为方式,引导群众真正自愿参与进来。针对生活困难的群众,省卫计委领导和各处室实行结对帮扶贫困户,给予重点帮扶,并引导贫困村民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减轻贫困户因病负担,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具体困难。实施“党建帮扶指导员制度”和“无职党员兼职制度”,党建帮扶指导员每月到村上工作时间不少于5天,走访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并拨付基层党建专用经费10万元,解决电脑、图书室等办公用品和200余本科技致富书籍,制定了《蒲西乡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升了乡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
        经济要发展,就必须有科技的支撑,面对自然条件恶劣的现状,省卫计委多次会同爱心企业、科研机构和县科技局深入农户和田间考察,研究实施方案,确定了引进科技含量较高、适合当地种植条件、存活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中药材品种和木耳、香菇种植等项目,正是这些项目,成为当地群众尽快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八项措施促农牧民走上小康
        在帮扶过程中,省卫计委围绕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藏区新村”这个目标,实施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项目扶贫、健康扶贫、结对扶贫、党建扶贫、宣传扶贫、文明创建等“八大”帮扶措施,开展61个帮扶项目。
        结合蒲西乡“特色魅力乡镇”、大伊里村“精品旅游村寨”、尤日村“幸福美丽村寨”三项建设,着力打造具备较高接待能力的一流旅游村寨,帮助111户农牧民全面完成定居点建设和风貌改造,修建入户道路14400米。以“公司+农户+科研机构”模式,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经济效益好的中药材品种,打造中药种植、销售产业链。从松潘运来了36万株优质大黄种苗、在小伊里村建立了壤塘县食用菌种植培训示范基地,这为农牧民增加了创收的渠道。
        投入资金2680多万元,先后实施壤塘县妇幼保健站建设项目和13个卫生院、12个村卫生室的改建和周转房建设项目,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就医和卫生条件。开展“农牧民健康提升行动”,组织省级专家赴壤塘开展“送光明行动”和“关爱妇女儿童爱心行动”,为群众实施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178例,为600多名妇女、儿童进行免费体检,使藏族群众不花一分钱,在家门口就享受到省级专家的服务,节约医疗费60余万元。省卫计委还与帮扶点群众广结对子,统一制作了直接联系群众服务卡,委机关干部、联系点乡党委书记和贫困户人手各一张,搭起了结对帮扶连心桥。针对困扰群众多的缺电问题,又投入316万元安装了73套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风光一体发电系统,确保农牧民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用上清洁、环保、免费的称心电,改变了以往严重缺电的局面。
五年帮扶让藏寨山乡换了样
        从2010年省卫计委对口帮扶壤塘县以来,这里的藏寨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地群众的生活也随之改变。5年里,在省卫计委的帮助和支持下,已建成壤塘县富民种养殖仓储中心1座、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大黄种植基地1个,种植大黄1000亩;香菇、木耳种植基地1个,建成30个种植大棚,种植香菇13000棒、木耳24000棒;种植花椒、核桃10.03万株共300亩;新建和改建吊桥2座;打造“魅力乡镇”1座、“精品旅游村寨”1座、“美丽幸福家园”1座、藏区精品农家乐20余户、旅游接待示范户16户,牧民定居点建设和风貌改造111户;安装风光一体发电系统73套,太阳能路灯99盏,卫星天线接收器66台,太阳能热水器71台;修建入户道路14400米,栏杆13200米;改建卫生厕所99户,给排水管网25500米;购置体育设施5套。全县年人均纯收入增至5520元,较2009年增加134.9%。大骨节病得到有效控制,无一新发病例。
        一组组数字的背后,真实地反映出群众今天的生活,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当地群众高兴地说,“这样的帮扶既让我们尝到了甜头,又让我们能看得到未来,这是找到了一条适合我们致富的路。”5年过去了,省卫计委的帮扶措施在当地扎根、开花,但帮扶并没有画上句号,省卫计委相关人士说,今后将以蒲西乡的帮扶经验为蓝本,推广到壤塘县更多的地区,让当地的藏族群众能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石小宏图片由省卫生计生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