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市协作兴产业 村企联合共扶贫
——南江县跨区域协作科技扶贫综合试点项目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南江县和平乡与旺苍县木门镇一河相隔,两地山水相连、民情相通,经济交往甚密、发展水平相近。由于行政区划不同,两地群众利益形成、分配、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应有的力量不能整合、潜在的优势难以发挥,“行政边缘区经济”现象十分突出,严重阻碍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2012年10月,在国务院扶贫办、科技部和省扶贫移民局的关心下,在巴中、广元两市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两县依托独特的茶叶种植传统,成功申报2012年科技扶贫综合试点项目。半年来,两县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部门联动、合作共赢”的建设思路,密切协作,大胆创新,初步探索出了以“有偿流转”、“土地反包”、“产值返利”、“按股分红”等为核心的扶贫新模式,打开了区域合作发展新局面。
一、主要做法
(一)牵手协作,破行政区划之障。树立“协作联动、合作共赢”理念,达成“携手发展、互利共赢”共识,综合利用两地资源,跨区域谋划项目实施,打破了两地之间的行政壁垒。项目实施之初,两地签订了《科技扶贫综合试点项目框架协议》,明确了协作目的和原则、协作时间、协作内容;确定了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双组长责任制”,由两县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轮流组织召集,每年至少召开1—2次联席会议,专题研究项目有关重大事项。为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具体问题,责成两县扶贫移民局建立了部门协调联系制度,明确了两县扶贫部门每月召开一次项目协调会,相互交流学习、总结项目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向项目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整体实施,去单打独斗之弊。按照“区域连片,先难后易,辐射带动”的项目实施总原则,整体规划南江和平乡与旺苍木门镇相连的六个村,将其作为科技扶贫综合试点项目的核心区域,积极鼓励规划区内农民将承包土地、荒草地流转给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按照规划整体实施。茶园园区建设完成后,由企业投资对茶叶园区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富硒富锌有机绿茶原料基地、统一茶叶技术标准、统一品牌标识、统一产品价格、统一组织宣传推介,彻底打破“单打独斗”的小农耕种模式。通过整体实施,实现了“两个”扬长避短:一是扬农民种植管理之长,避推介营销之短;二是扬龙头企业推介营销之长,避种植管理之短,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截至目前,项目实现投资790万元,其中科技扶贫项目资金250 万元、整合部门资金470万元、农户自筹70 万元,新建茶园430 亩,栽植遮阴树3800株;完成老茶园改造300 亩,新建公路5.5公里,改造公路1.5公里,新建园区耕作道6公里,新修蓄水池8口,新建灌溉渠6公里,土地整形480亩。
(三)五措并举,解农民增收之困。一是有偿流转,实现即期收益。按承包土地300元/亩年、荒草地100元/亩年的标准,鼓励农民将承包的土地、荒草地流转给企业。通过土地流转,项目区农户从中可实现收入达到34.5万元。二是土地反包,解决长期收入。茶园建成后,企业将各户流转土地返包给农户管理,农户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日常管护,企业按当地用工价支付劳务费,农民直接获得务工收入。茶园到达产年后(四年),企业按市场采购价支付农户的鲜叶采购费,农户将再获生产性收入。截至目前,28户农户在园区务工收入39万元,其中12户从项目启动至今在园区建设中务工收入达12万元。三是产值返利,扶产业解贫困。科技扶贫综合试点项目资金解决了前期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如何保障后期资金投入,实现产业不断优化发展,是该项目到底是一时“形象工程”还是长期“富民产业”的关键。我们在项目实施中与龙头企业订立合同,设置了“产值返利”的硬性条款。根据合同要求,茶园达产后,企业按鲜叶产值的4%返利农户,其中2%用于扶持茶叶产业发展、2%用于帮扶全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户获得企业返利收入,茶叶也得到必要的发展资金。四是按股分红,鼓励深度参与。按照市场化运行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参与茶叶的加工、销售等后续生产,并在后续生产中获得收益。农户按100 元/股向企业或合作社交纳股金,企业或合作社对鲜叶进行统一加工、包装、销售,企业与农户按股分红。通过“按股份红”让农民参与到了利润更加丰厚的产业后端。五是旅游渐兴,三产借势发展。旺苍县木门镇青龙村、三合村、茶元村原已连片发展茶叶6500亩,项目实施后,科技扶贫综合试点项目又新建茶园430亩,与南江和平乡铁炉村、鲁班村、宋朝寨村道路网络畅达,挖掘地方民俗文化、打造茶文化,发展观光旅游已突显成效。上半年,来项目区参观学习、游览观光的人数倍增,带动当地餐饮服务业起步发展。据统计,项目区几家农家乐1—6月户均收入达10万元,同比增长37.5%。
(四)扶智帮贫,除贫困落后之根。人穷是智乏的物质体现,只有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真正脱贫解困。我们以茶叶产业发展为契机,在茶叶种植中培养种植高手,在茶叶生产加工中培训技术能人,在茶叶推介销售中挖掘营销人才,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彻底摆脱贫困。一方面,着力技术培训提升素质。多次聘请市、县资深茶叶种植管护专家,根据当地土壤、雨水、阳光等实际,制定相应管护课件,通过课题讲授、现场演示,给农民详细讲解茶苗栽植、茶树修剪、施肥、除草、采摘、制作等技术知识。同时,企业派出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充当“二传手”,手把手地示范茶苗栽植、茶树修枝等技术要领。截至目前,已聘请专家5人次,讲授课次达15堂,受训人次达280人次。另一方面,组织考察学习拓宽眼界。政府先后两次组织78名农户代表赴眉山天福观光茶园、峨眉雪芽基地、雅安市名山县茶叶基地实地观摩学习。通过现场观、览基地,听、问发展情况,看、学茶叶采摘加工,品、议各地各种名茶的色味,茶农们信心倍增。以前对流转土地持观望态度,甚至坚决反对的农户们,态度发生根本改变,也纷纷主动要求流转土地;以前对新的种植、管护技术持怀疑态度的茶农,纷纷主动要求学习新技术。通过培训学习、外出考察,项目区农户实现了家家有1名茶叶种植技术明白人。技术提升带来的收入增长初步显现,200亩老茶园的茶叶品质得到明显提高,今年春茶卖出好价钱,茶叶单价增长达到5元左右,82户农户鲜叶年收入达到36.9万元,同比户均增加收入450元。
二、几点体会
(一)政府引导是关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两地县政府把科技扶贫综合试点项目作为全县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首先从宣传发动群众入手,积极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突出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主体地位,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激发农户自主发展的内动力。政府当好龙头企业与农户的“红娘”。在引进龙头企业进园区后,积极协调土地流转,协调解决资金。政府的积极引导,解决了项目建设中许多必须解决而农户难以解决,或短期内解决不了的困难和问题,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动力。
(二)科学规划是先导。发展产业,规划先行。我们经过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科学定位,选择了项目实施区域,制定了分年推进,示范带动,逐步辐射,形成区域优势产业带的发展思路,并严格按照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实施建设,确保了工程的建设质量,促进了项目可持续发展。
(三)龙头带动是支撑。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科技+农户+合作社+市场”形式进入到项目建设中,无偿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签定购销合同,在保障群众既得利益的同时,按园区茶叶鲜叶产值的4%,无偿支持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同时,以入股分红的方式,让农户在茶叶的加工、营销中获利。通过企业运作、龙头带动,既提升了茶叶产品的品质,又缩短了农户进入市场的周期,规避了农户风险,缩短了生产过程,让农户一进园,就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四)专合组织是桥梁。成立的茶叶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经营的茶农有效地组织起来,通过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引领、带动、示范、辐射作用,提高茶农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加快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实现了“组织化程度高、内部管理规范、主导产业突出、助农增收力强、服务体系健全”的目的,充分发挥了专合组织与市场和茶农的桥梁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