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拔穷根 托起群众致富梦——平武打出精准扶贫“组合拳”

23.05.2016  11:24

 

  连日来,平武县虎牙藏族乡上游村处处一派火热的建设场景,水泥路向边远农户延伸,村民抓紧改造藏家乐……一个曾经的边远贫困山村正在蜕变。

  上游村的变化只是平武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来,平武投入专项扶贫资金7767万元,整合民生项目和社会扶贫资金8000余万元,精准减贫2759户、8053人,构建起“旅游扶贫+生态扶贫+产业扶贫”的特色脱贫模式。

   扶持谁?”

  ——紧盯一个“”字

  “底数清,才能对象准。”精准扶贫的首要条件是“”,扶贫绝不能搞“大水漫灌”,要把有限的资源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行“精准滴灌”。

  为了摸清贫困对象,平武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识别谁是贫困人口,以保证贫困村、贫困户认定透明公开、相对公平。

  平武按照“两公示一公告”的流程,组织25个乡镇、248个村的干部职工,进村入户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对贫困户、贫困村做到精准识别,通过农户申请、核查收入、民主评议、公示公告的程序,精准识别出全县贫困户,再通过精准识别“回头看”,最终确定:全县有贫困村73个,贫困户7363户、20581人。按户建卡、村造册、乡产立簿、县归档、市汇总,这些信息全部准确地录入到全国扶贫信息平台系统,确保了建档立卡对象和扶持对象上下统一,建同一本账,扶同一批人,锁定贫困对象,为精准扶贫打下工作基础。

  “平武脱贫工作进入了啃硬骨头的冲刺期。剩余贫困户大多是区位条件和基础条件很差、贫困程度更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县委书记李治平说,“我们要整合各方力量,重点围绕‘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全面打响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不落下一个贫困村,不落下一个贫困群众,确保2020年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

  “怎样扶?

  ——“五级”联动抓脱贫

  在精准脱贫过程中,平武协调落实4个省级帮扶单位、16个市级帮扶单位、73个县级部门和73名优秀的“第一书记”,对全县73个贫困村进行驻村帮扶,对准最贫困的村、扶持最困难的户、办好最急需办的事,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支持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李治平带头联系一个贫困村、两户建卡贫困户,其他县领导、县级各部门党员干部,结合“双联”行动,纷纷结对帮扶贫困户,形成“一对一、一对多”帮扶关系,做到“一户一策一干部”精准帮扶。全县2000多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7363户、20581人,通过深入调查摸底,分析致贫原因,全面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陈必鑫是坝子乡玉丰村第一书记。当他第一次来到这个偏僻山村时,心都凉了半截。但他很快找到了突破口,决定打“生态牌”。2015年9月,村里与电商企业达成“互联网+生态定制农业合作协议”,群众的土鸡、土鸡蛋等山货卖出了好价钱。

  中国进出口银行四川分行设立了支农再贷款支持生态旅游基地建设,为白马藏族乡村寨农户提供期限长达7年的扶贫专项贷款1000万元,并进行统一授信,额度最高达7万元,最少也有3万元,为白马藏族群众“集体脱贫”提供了资金支持。

  平武还积极向上争取扶贫项目、资金和政策,加大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项目扶持力度,突破贫困群众致富的瓶颈。

   扶什么?”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平武认真做好贫困人口“五个一批”精准脱贫工作,确定产业发展和就业脱贫7165人。发展特色产业,让贫困群众纷纷找到了发家致富的好路子。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总体要求,平武走“公司+贫困户”“协会+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持路子,科学合理引导贫困户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核桃、中药材、绿茶、黄牛、大红公鸡、中蜂等特色富民产业。

  旅游业是平武的支柱产业。平武充分整合农业观光、乡村美食、养生药材等多种资源,将“一核一线四沟域”串起来,培育了一大批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品牌,旅游扶贫成为平武扶贫工作的新亮点。在火溪河流域,平武引进成都天友集团投资36亿元,开发白马藏族文化,打造白马王朗国家5A级旅游度假区,形成了白马王朗风情游;在虎牙河流域,冰瀑美景让游客仿佛进入童话世界,形成了虎牙徒步探险游;在清漪江流域,平武整合羌乡农耕、茶马、饮食等民俗文化,大力发展果梅、茶叶等观光农业及以漂流为重点的休闲旅游;在磨刀河流域,平武积极探索定制农业和定制旅游发展模式。

  特色种养业的发展,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在坝子乡黑水村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2000多亩车厘子基地已进入丰产期,年产值300余万元。每到收获季节,前来收购车厘子的商贩络绎不绝。每年7月,平武响岩镇清水村5000多亩蜜桃压弯枝头,清水村年产鲜桃500余万公斤,产值1000余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近万元。(孟贤才 绵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