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多维度推进脱贫攻坚
四川省资阳市财政系统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财政工作的“头等大事”,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突出精准导向,多维度助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展开,全市82个贫困村达标退出、50992名贫困人口达标脱贫。
一、严格预算控制,确保财政扶贫投入持续稳定增长。 一是构建财政预算稳定增长机制。采取“分项测算、预算保障、专项审查”方式,强力保障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幅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30个百分点以上。2017年,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8.5%、“三公”经费预算下降5.5%的情况下,全市预算扶贫资金2.4亿元,同比增长66.2%。其中,市本级0.6亿元,同比增长281.7%。二是强化资金整合。遵循“拼盘做菜、各记其功”思路,打破项目条块分割,整合项目推进产业扶贫。2017年上半年全市整合各类资金11.2亿元,统筹投入脱贫攻坚。三是严格预算执行管理。优化财政资金拨付方式,严格资金拨付进度督查,按月审查扶贫资金拨付情况,促进项目落地。上半年市级财政拨付年度预算扶贫资金超过90%。
二、推进财政金融互动,促进金融支持脱贫攻坚机制建立。 落实财政金融互动奖补政策,支持金融产业发展、扩大信贷增量,全市金融服务空白行政村基本消除,资阳农信助农取款服务点行政村覆盖率达100%,财保、人保基层服务点实现乡镇全覆盖。探索金融支持整村扶贫试点,着眼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富民产业,配套开展农村“三权”、存货质押等贷款试点,仅雁江区晏家坝农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就获得贷款4亿余元。突出“间接引导”增加定向贷款,探索建立“政府+银行+保险”3︰4贷款风险分担机制、风险金1︰10放大撬动金融资金投入脱贫攻坚机制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整体授信、分户贷款、集中使用的扶贫小额贷款模式,有力推动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落地。截至目前,全市发放扶贫小额贷款超过5000余万元。
三、建立四项扶贫基金,消除扶贫政策盲点。 一是实施四项扶贫基金补充机制。严格执行建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四项扶贫基金规定,指导县级精准测算基金需求,督促通过预算专项单列安排、资金整合、社会捐赠等渠道,补充保持基金规模。2016年-2017年,资阳市本级共计安排760万元奖补资金,支持引导县(区)壮大四项基金规模。2017年6月,全市四项扶贫基金总规模达到20794万元,比2016年底增长2.3倍。二是强化四项扶贫基金制度化管理。分项制订使用管理办法,细化明确基金筹集、救助范围、救助程序、监督考核等细则,四项扶贫基金运行更规范、高效,有效保障四项扶贫基金脱贫攻坚“造血功能”持续发挥。三是落实配套措施提升基金使用绩效。针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配套实施贫困人口医疗救治全程机制,建立“锁定贫困人员、集中诊断病情、分类制订治疗措施、定向落实医疗机构、全域全程包干负责”贫困人口救治救助体系,把全市23.57万贫困人口和低保人口全部纳入医疗救治救助的范围。目前,贫困人口住院诊疗费用个人支付比例不到2%。
四、开展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增加贫困群众财产性收入。 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制发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改革试点方案,首批选择4个村开展试点。坚持科学界定精准量化股权,统筹考虑技术、管理、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将参与新型经营主体投入的资金、技术、管理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投入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分别计价入股,将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全部量化给精准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探索建立了“资产入股、业主经营、固定分红”的六石包模式、“资金投入顺三七、股份收益倒三七”的宝林模式和“资产入股、委托管理(经营)、保底分红+二次返利”的双碑模式,推动了全市资产收益扶贫由单纯的“固定分红、利益兜底”向“固定分红+收益分成”转变。目前,已在全市40余个财政支农项目开展了股权量化改革和资产收益扶贫试点,量化财政投入形成资产3071万元,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12633户。拓展实施“专业合作社+产业扶持周转金”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把产业扶持基金使用与股权量化改革等结合起来,以产业扶持基金为载体,引入有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到贫困村发展现代种养、农村电商、农旅结合等产业,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共同发展。贫困村以产业扶持基金和其他财政奖补资金入股,并将形成的资产量化给村集体经济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有效拓展贫困人口增收渠道,2016年全市退出的82个贫困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07.1万元,集体经济达标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