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扶贫靶心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 四川凉山创新“再贷款+整村推进”模式助力精准脱贫
截至2014年底,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需要脱贫人口为50.58万人,约占全省十分之一,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推动彝区加快发展、跨越发展,与全国同步小康成为摆在四川各金融机构面前的重大任务。“金融扶贫惠农工程”推行以来,四川凉山州各贫困县金融活力得以有效激发,政银农互动良好,为巩固扶贫成效,更好地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人行凉山中支指导州农商行开展“再贷款+整村推进”行动,直接将金融支持靶心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金融手段帮助其精准脱贫。
2015年10月以来,“再贷款+整村推进”行动覆盖的区域不断扩大,惠及的农户不断增加。截至2016年2月末,州农商行已在全州228个乡镇、604个村社开展“再贷款+整村推进”行动,采集照相农户信息65105户,评级授信农户33921户,评级授信比例达到52.1%。其中,采集照相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2575户,授信建档立卡贫困户20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授信比例高达78.1%。
七个环节循序渐进
提供再贷款支持;开展农户调查,全面掌握农户经济状况;建立经济档案并及时进行动态调整;评定信用等级;根据信用等级等情况进行授信;提供贷款支持;进行财政贴息。
“再贷款+整村推进”是引入人行再贷款撬动、开展小额农户信用贷款成片推进的“再贷款+信用+贫困户”金融支持精准脱贫模式。当地人行协调州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完善“金融扶贫惠农工程”平台,为农商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农商行以村为单位对农户全面建立经济档案,对符合信贷条件的有效农户全部进行评级授信,在此基础上发放管理和回收小额农户贷款,对信用情况良好的农户运用人行支农再贷款资金支持,执行优惠利率。
“再贷款+整村推进”包括七个环节。一是提供再贷款支持,州农商行在承诺用于支持精准脱贫基础上向人行申请支农或扶贫再贷款,严格利率加点,让利贫困群众。二是开展农户调查,逐户现场查看农户的人口及财产状况,留下现场影像资料,然后通过征信系统等查询农户贷款情况及信用记录,全面掌握农户经济状况。三是建立经济档案,由农商行客户经理对农户逐户建立经济档案,录入计算机系统,在农户生产经营状况、收入水平和家庭资产变化时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四是评定信用等级,根据农户调查所形成的电子经济档案,对符合信贷支持条件的农户按照优秀级、较好级和一般级进行评级,在本村范围内公示后录入经济档案。五是进行贷款授信,根据信用等级情况,综合考虑农户具体生产经营状况,对农户进行授信,一般授信金额为5000元至5万元,特别授信金额最高可达20万元。六是提供贷款支持,由户主及家庭主要成员出具承诺书,确定家庭可办贷人员,对农户发放贷款证,发放贷款并进行贷后管理。七是进行财政贴息。
四个特点明晰呈现
整片推进,村民利益得以有效联结;档案先行,经济信息得以全面掌握;守信激励,信用信息得以充分应用;产品创新,信贷需求得以尽力满足。
“再贷款+整村推进”行动在推进过程中,呈现出“整片推进、档案先行、守信激励、产品创新”四个特点。
一是整片推进,村民利益得以有效联结。以村为单位,先选择一批村社干部重视、信用环境较好、农户信用观念强的村落进行试点推开,让村社干部及农户看到整村推进的做法,感受到诚实守信带来的好处,从而带动其他村社的积极性。根据全村整体信用状况实施评级授信和执行差别化的利率水平,让村社干部和全体村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为按时归还贷款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是档案先行,经济信息得以全面掌握。通过入户调查、采集影像资料、查询贷款明细及信用记录,有效完善农户经济档案,建立农户经济户口,为合理授信及防范冒名贷款夯实基础。通过实施经济档案电子化管理,确保农户经济档案真实、完整和可共享、可追踪。
三是守信激励,信用信息得以充分应用。对无不良贷款的信用村,运用人行支农再贷款资金实施支持,严格执行支农再贷款利率加点规定,为农户提供低成本的贷款。对有不良贷款的村,按不良贷款率划分为不同档次,贷款利率分别按10%和20%的标准下浮。
四是产品创新,信贷需求得以尽力满足。实行“1+N”创新模式,以农户评级授信为主线,推进“农户+农支”、“农户+两委干部”、“农户+第一书记”等创新信贷产品,扩大小额农户贷款的覆盖面,为更多农户精准脱贫和增收提供信贷支持。
四个撬动效果显著
撬动资金投入,支持贫困农户脱贫增收;撬动产业发展,夯实贫困地区发展基础;撬动政银互动,激发县域金融活力;撬动信用培育,推动社会信用意识提高。
“再贷款+整村推进”行动开展以来,取得了“四个撬动”效果。
撬动资金投入,支持贫困农户脱贫增收——“再贷款+整村推进”行动已帮助全州12370户农户获得贷款支持,金额达3.22亿元。州内157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3015万元信贷支持,其中,7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1561万元支农再贷款资金支持,利率5.75%。
撬动产业发展,夯实贫困地区发展基础——直接将金融支持的靶心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做到支持对象精准、支持手段精准。强化对三个群体的支持,直接支持符合信贷条件的贫困户,满足其在发展过程中“高频低额无抵押”的信贷需求,帮助其发展生产,增收脱贫。支持非贫困农户,帮助贫困户所在地的特色种养业形成规模,示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产。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助贫困户所在地完善特色产业链条,推动和引领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增收。
撬动政银互动,激发县域金融活力——“再贷款+整村推进”促进了政银良好互动,县域金融活力得以有效激发。农村金融机构上下形成了坚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并不小、坚信农户贷款可以不难、坚信农民是讲诚信的“三个坚信”,把农村作为履行社会责任和展业创利的主阵地。各级政府也把金融手段,尤其是小额农户贷款作为支持精准脱贫的重要力量,全力为金融发展营造环境,创造条件。在昭觉县,县政府设立了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推动信用乡(村)创建工作,形成了“县乡村干部+第一书记”的信贷管理格局,为小额农贷“贷得出、收得回、补得准、有效益”创造良好条件。
撬动信用培育,推动社会信用意识提高——通过对信用状况不同的村社适用不同档次的利率,特别是在信用村运用人行支农再贷款提供支持,给各级干部及农户上了一堂“信用公开课”,用案例教学的形式在大家心中浓墨重彩地写下“信用”两个字,推动了社会信用意识的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