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让贫困户信得过的精准扶贫模式

27.10.2015  13:06

 

东岳坝村贫困户在村蔬菜专合社打工

—— 阆中市创新“支部+专合社+贫困户”扶贫机制

 

(通讯员 莫子君)10月25日,笔者来到四川省阆中市东兴镇东岳坝村,绵绵秋雨洒在一片片农田上,栽满各类蔬菜、景观林木的田地被一条条新建的水泥沟渠分隔开来,田地里忙碌着除草的村民,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精准滴灌:解决贫困农户脱贫“最后一公里

 

现在路通了,水通了,种地不再看天吃饭,这地是合作社的,农药、种苗、肥料我啥都不管,就挣种地打工的收入,每月1800元,每年要挣2万元以上,我家的5亩地全部入了合作社,每亩每年给500元租金,年底还要分红哩,现在我家每年的收入比前几年多了好几倍,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汗流浃背的村民冯元清向笔者介绍他的新生活。而两三年前,他年收入只有千余元。

 

我的两个儿子、儿媳全在外地打工,前些年我和老伴在家耕种8个人的包产地,每年累死累活地种粮,一年下来收入也就2000多元钱,现在好了,我把土地全部租给村支部,每年租金有2000多元,我在专合社打工,每天可以挣50元,每月有1500元,既没前些年那么辛苦,收入多了10多倍哩!”东岳坝村1组村民李兴模向笔者介绍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我平时在城里帮女儿带小孩,村里路通了,产业兴起了,我周末就回到村里专合社打工。以前是泥巴路,碰到下雨就穿桶靴踩稀泥,哪里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下地干活就能挣到钱,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村民杨云秀说。

 

数十个正在村里专合社打工的村民凑上前来,介绍了与冯元清、李兴模、杨云秀相似的经历。

 

“我村属金沙湖库区淹没区,过去留守村民都搞的是种粮、养猪的传统农业,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2014年初在阆中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交通局、农牧业局的帮扶下,为我村投入数百万元资金修建了村道水泥路,对500亩农田实施综合治理,沟、池、渠、凼配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又指导我们走“支部+专合社+贫困户”的路子,实施精准扶贫,解决了过去单家独户想干又干不了问题,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转向了与大市场结合,真正解决了贫困农户脱贫“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一年多来的实践,贫困农户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万元以上,村里也第一次有了20万元的积累,不再是‘空壳’村了,现在看来,我们这条路走对了!”东岳坝村村支书兼村康之源蔬菜专合社社长冯元碧高兴地介绍说。

 

创新机制:“支部+专合社+贫困户”模式应运而生

 

东岳坝村地处东河岸边,金银台电站蓄水后,淹没了该村的大片农田,人均耕地不足0.4亩,如果继续走种粮、养猪的传统农业老路,国家的扶贫资金分光吃光,该村将越扶越贫。阆中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在编制金银台、沙溪两大电站库区淹没区移民后扶整村推进规划的基础上,对东岳庙村实施“支部+专合社+贫困户”的方式进行精准扶贫。即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康之源蔬菜专业合作社,把村里210户贫困户的500亩土地全部租给村里,村里每亩土地每年付给农户500元租金,同时农户土地入股给专合社,年底分红,贫困农户到村里的专合社打工,根据劳动力强度和所掌握的技术水平每天付给每人50-100元的工资。

 

土地淹了一大半,剩下的口粮田还要收到村里,我们今后吃啥喝啥?

 

是不是又要走人民公社时期一平二调、一大二公的老路哦?

 

哎哟,上头的政策又要变了啊?

 

……

 

方案一公布,贫困村民们在会场炸开了锅。

 

在会场上,阆中市扶贫移民局干部苦口婆心地讲解扶贫政策,深入分析“支部+专合社+贫困户”运行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村民们还是心存疑虑,但有一点他们深信不疑:党支部牵头的专合社,可靠,不像有的老板租地赚钱后卷款而逃,村支部,始终跑不了……

 

说干就干,市扶移局整合交通局资金投入数百万元为该村修通了10公里村道水泥路和沟渠,对500亩集中入股的土地进行了整理,增加了100亩耕地面积,机耕道也延伸到田间、农田用水自流灌溉、沟、池、渠、凼配套,同时,由阆中市扶移局投资为该村建了100个蔬菜大棚,由市农牧局农艺师作蔬菜大棚的技术顾问,并培植了60亩景观苗木,引进了海枣、桂花、樱花、银杏、红叶石兰、香椿等珍稀名贵苗木种植。民主选举村党支部书记兼任专合社理事长,制定了专合社章程。村里规定:凡村里的贫困户愿意租种大棚的,每个大棚每年给村交租金800元,到专合社打工,每天工资50至100元。去年初,100个蔬菜大棚建好后,全部被村里的42户贫困户租种了,到去年底,每个大棚的年利润均在1万元以上。

 

去年以来,村专合社引种水果玉米100亩获得成功,亩产值2000元以上,水果玉米收获后又种植大头菜、冬菜等秋菜,今春,村专合社又种植了70亩地膜丝瓜,亩产值达到7000元以上……至10月下旬,村专合社今年已实现了上百万元的蔬菜销售额。

 

模式多元:但“支部+专合社+贫困户”模式

 

最值得推广

 

东岳坝村只是阆中实施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阆中地处川东北,不但是“国贫县”,还是金银台、沙溪、红岩子三大电站和升钟、石滩、解元三座大中型水库淹没区移民大市。为了实现339个贫困村、20828户贫困户、7.29万人口脱贫,在2018年前摘掉国家贫困县的帽子,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该市将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改为“精准滴灌”,让贫困人口一个也不落下,以“组合拳”破解扶贫难题。

 

在近年来的扶贫攻坚战中,阆中创新了多元扶贫模式:西山乡岳林垭村创新“企业+专合社+贫困户”模式;石龙镇慈云村创新“协会+专合社+贫困户”模式;鹤峰乡创新“家庭农场主+专合社+贫困户”模式;五马镇东滩坝村创新“专合社+超市+贫困户”模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阆中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广东岳坝村的“支部+专合社+贫困户”模式。

 

阆中市委书记蒋建平说:“去年以来,我们从市级机关抽调优秀干部派驻339个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其主要目的就是充实‘支部+专合社+贫困户’的内涵。这些第一书记带着扶贫项目和市级各单位的帮扶资金进驻贫困村,其主要任务就是每个贫困村根据其不同特点,以支部组建一个专合社,为贫困村培植一个以上的骨干产业,变‘输血’为‘造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融通‘造血’的‘毛细血管’,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让扶贫措施精准发力。把扶贫项目、资金、物资投放给村党支部,让各村按照‘支部+专合社+贫困户’的模式去实施精准扶贫,上级组织才放心,人民群众才放心,扶贫也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