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贫困帽 加速奔小康——丘陵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广安区实践

25.04.2017  08:51

 

 

广安区兴平镇引进泰合集团建成的万亩柠檬产业扶贫基地。

 

广安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在白马乡白马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集中建房点调研。

 

广安区人民医院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零支付、开通绿色通道等优质服务。


        □廖小兵 杜强胡建华 周立伟 文/图
    广安区地处川东渝北,幅员面积1030平方公里,辖36个乡镇 (街道)、617个村 (社区),总人口101万(其中农业人口65.6万),属典型丘陵地区、旱山区、水淹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区、秦巴山区特殊类贫困区。全区共有贫困村136个、贫困户16870户、贫困人口54483人。
    2016年,广安区被列为全省首批5个“摘帽县”之一。广安区科学确立 “一年摘帽、两年脱贫、两年奔康”战略部署,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深入开展住房安全、贫困村硬件达标等“九大行动”,靶向施策确保首战即胜,以发展型脱贫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2014年以来累计减贫45598人,贫困发生率从8.3%降至1.46%,31个贫困村顺利退出,贫困县摘帽指标全面达标,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
六大靶向”精准施策,全力以赴拔穷根
    “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基础配套”,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建成涉及3942户10694人137个新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行新居建设与旧房改造并举,全面完成3256户危房改造任务。建成2座万吨供水厂,解决10余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实施改厕、改厨、改水、改圈、建庭院、建入户路、建浴室的“四改三建”6723户,电网、宽带通讯、广播电视、文化站实现全覆盖。
    “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政策兜底”,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每个贫困村匹配10—20万元产业周转金和3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发展“长短结合”增收产业,建成龙安柚、柠檬等长效增收产业基地33万亩。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贫困户庭院经济收入达总收入的10%以上。实施技能培训,1623名贫困群众通过能力提升实现就业。对创业实体给予10万元以内补贴,对高校毕业生给予每人1万元创业补贴,带动贫困群众就业1000余人。每个贫困村开发公益岗位10个以上,每人每月补助300元。实现低保兜底、特困供养、临时救助、残疾人扶持、养老保险代缴五个全覆盖。全面实行低保、贫困“两线并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260元/月·人。
    “改善硬件+提升软件+帮扶资助”,让贫困代际传递不再延续。投入4亿余元,改扩建农村学校26所、幼儿园7所,添置电脑、班班通等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村学校办学条件。实施乡村教师专项支持计划,向贫困村学校补充教师209名,交流轮岗优秀骨干教师16名。落实财政资金2059万元,募集社会助学资金1350万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入学。
    “提升水平+保证基本+救助重困”,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投入600万元建成85个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投入6000余万元添置乡镇卫生院设备,新聘62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基层一线。出台推行兜底保障和医疗救助29条硬性政策,实现 “十免四补助”、新农合、大病救助、特殊门诊补偿、住院免起付线、先诊疗后结算六个100%全覆盖。设立医疗爱心基金,对实施基本医疗保障后仍存在较大困难的重困家庭给予特别救助。
    “集中托养+住房配套+特别救助”,让精准脱贫不留死角。开展重病、重残特困人口集中供养试点。修建农村廉租房530余套,配套城区公共租赁住房1000套,确保外出务工返乡贫困群众住房安全有保障。出台《困难群众家庭特别救助实施办法》,设立500万元特别救助专项资金。
    “感恩教育+自我管理+四好创建”,让贫困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开办农民夜校,开展文化下乡、荣辱感恩教育等活动,形成感恩党、感恩社会、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推进法治乡村、调解文化大院建设,实现村民自我教育管理监督,每村投入5万元推进“四好村”创建。
四大机制”全程紧逼,不胜不休打硬仗
    建立 “互联网+”管理机制。建成集信息管理、政策宣传、社会监督、互动交流、成效展示“五位一体”的区乡村三级脱贫攻坚APP信息平台,通过手机、电脑等随时查询每个贫困户基本信息和帮扶情况,针对性制定帮扶措施,提升帮扶实效,实现脱贫过程全管控。
    建立“三项授权”督办机制。成立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为组长,区纪委书记、区委组织部长为副组长的督查组,抽调20余人进行分片交叉、不间断督查。区委授予督查组“三项权力”:有权决定因工作不力的科级及以下干部停职;有权启动问责;有权决定岗位调整,以最强督办保障脱贫攻坚战全面打赢。
    建立“三个挂钩”考核机制。出台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奖惩办法,实行脱贫工作与绩效考核、评先评优、职级晋升“三挂钩”。
    建立“四个一律”问责机制。从严追责问责,对未完成脱贫任务的科级及以下干部一律就地免职;责任单位、责任人绩效考核一律一票否决,取消评先评优资格;村组干部在“两委”换届中一律不提名为候选人;专业技术人员2年内一律不得晋升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如因区级领导干部履职不力,导致工作出现严重问题的,由区委提出追责问责建议,报请市委处理,以最严纪律保障脱贫攻坚战务必打胜。
五个结合”全面推进,奋力发展奔小康
    广安区探索创新的模式,促进了人的脱贫,实现了基础设施大改善、产业发展大提升、精神面貌大改观,取得了脱贫致富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
    实现了率先摘帽与长远奔康相结合。广安区既注重给贫困户算好短期“经济账”,为每个贫困村落实3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实施“短平快”项目消除贫困,实现家家户户瓜果飘香、畜禽兴旺,确保“短期”促“脱贫”、率先摘帽;又注重给贫困户谋好长远 “致富路”,科学制定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17个脱贫攻坚专项规划,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优质蔬菜、龙安柚、畜禽四大主导产业和柠檬、核桃两大特色产业,形成了“4+2+N”的产业体系,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长效”强“提升”、加速奔康。
    实现了区域发展与个体脱贫相结合。既注重区域全方位、立体式发展,规划建立以兴平镇为核心、涉及14个乡镇、覆盖20余万人的100平方公里现代农业大园区,以白马、白市片区为核心的10万亩柠檬产业基地,引导各类发展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和布局,促进片区联动开发、协同推进。又允许各地自主探索贫困个体脱贫的方式和途径,如官盛镇、方坪乡以高标准建设50平方公里的官盛新区为契机,推动城镇化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带动贫困村一步进入小康村,实现了贫困向小康的跨越。建立贫困户合作互助机制,每个贫困村均建立1—2个专业合作组织,促进整体与个体的协调融合发展。
    实现了开发式扶贫与保障式扶贫相结合。投资11亿元建设广安—恒升—肖溪快速通道,打通联接南北区域对外发展的大动脉;实施交通建设大会战,所有通村公路全域砼化,全区村村通水泥路、户户通便民路。推进低保兜底、特困供养、临时救助、残疾人扶持、养老保险代缴等社会保障全覆盖,并以500万元特别救助金坚守“最后一道”保障关口,确保孤寡老人、重病重残等困难群体不落一户一人地全面脱贫。
    实现了物质帮扶与精神扶贫相结合。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实现了全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就业;以“四好村”创建为载体,采取乡贤文化软治理和村规民约硬治理相结合,通过举办脱贫政策知识竞赛、农民夜校等,切实解决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等、靠、要、缠、闹、比”等思想问题,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充分发挥脱贫主体作用。
    实现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责任,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万人包万户”活动使全民参与脱贫攻坚。深入开展民营企业助贫出力、社会组织扶贫推进等社会帮扶“十大活动”,远成集团、泰合集团等企业积极捐资捐物,引领了全社会关注、帮扶热潮。脱贫攻坚战既有主力军,也有协同部队,既有“阵地战”,也有“游击战”,确保了决战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