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贫困县书记交流:哪些扶贫攻坚办法最管用?
导读
5月17日上午,新任贫困县党政正职集体谈心谈话会在省委党校举行。省委书记王东明出席会议并与57名新任贫困县县委书记、县长谈心谈话,提出殷切期望。
扶贫攻坚应该怎么干?四位县委书记现身说法,畅谈了经验体会。
雷波县委书记王荣华:
雷波县位于凉山州东部,全县现有贫困村171个,建卡立档贫困户8707户31515人,贫困发生率达12.86%,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是最主要的县情特点。
主要做法:
☆ 带着责任干、带着感情干,创新推行“厨房式”工作法,全县2100余名党员干部蹲点调研、入户走访,整合项目和资金实施帮扶,解决行路、饮水、就医等“八难问题”178个。
☆创新考核体系,建立差异化考核、绩效考核、实绩考核“三位一体”综合考核机制,将乡镇划为3个类区、县级部门分为6个类别,各有侧重进行分类精准考核;变过去的年终一次性考核为全过程考核,既考核年初工作计划,又考核全年工作过程,交“明白账”。鲜明用人导向,让有为者有位。突出“实力+实干+实绩”用人导向,把脱贫攻坚、移民复建、违建整治等作为培养、选拔干部的竞技场,从发展前沿、基层一线、急难险重岗位选拔“好干部”。严格管理约束,让无为者无位。县委出台加快工作节奏、提升工作效率的“五条措施”,近两年,处理77名违纪违法干部、降职2名严重失职干部、撤职25名不在状态干部。
☆坚持交通先行打富民基础,一手抓“对外交通”,一手抓“对内畅通”。
☆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奔康的关键支撑,长短结合、远近兼顾,实行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其中一产围绕“1+11”产业规划,创新采取政府投入、盘活集体资产、引导农民入股等方式,县财政为每个贫困村注入3万元集体经济发展启动资金,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着力打造“四带经济”。
☆围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目标,推动公共服务、民生保障基本均等化。一是全力抓好彝家新寨建设;二是抓教育阻断代际传递;三是抓医疗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四是抓移风易俗提振精气神。
甘孜县委书记雷建平:
(今年5月,省委决定雷建平从理塘县到甘孜县工作。此发言主要介绍其在理塘抓脱贫攻坚工作的情况。)
理塘县地处四川西部、甘孜州西南部,是全国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县份之一,生存环境极差、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全县贫困村132个,占全州的9.7% ;贫困户4918户,占全州的10.1%;贫困人口21737人,占全州的11%。理塘作为藏区反分裂前沿阵地,维稳任务艰巨、显现和潜在的群众利益矛盾突出等加剧了脱贫攻坚难度。
主要做法:
☆组织引领抓人心。党政班子成员和人大、政协主要领导任今年21个“摘帽”贫困村领导小组组长,与县委签定了责任书,各乡(镇)、十大专项牵头单位领取了任务书,立下了“军令状”,将脱贫攻坚工作与年度目标考核挂钩,对完不成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并坚决问责。强化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创新制定虫草采集管理办法,建立由县级干部带队的30个强有力的工作组,实行“办证进山、有偿采挖”的方式,群众到哪里,干部就在哪里,支部就建到哪里,使产区和非产区互利共赢,和谐增收,每年可为虫草主产区农牧民增加收入1300余万元。
☆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多元投入、捆绑使用、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并整合扶贫、交通、水务、农牧、林业环保等部门项目资金,2016年全方位实施21个“摘帽”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历史欠账问题。
☆充分利用资源禀赋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企业助推脱贫攻坚。
☆在充分尊重农牧民自主选择发展路子的基础上,始终坚持政府引领,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由市场需求决定产业发展方向。2016年,统筹整合援建资金、产业扶贫周转资金按每村100万元,共2100万元投向21个“摘帽”贫困村。
通江县委书记赵万先:
通江县地处秦巴山连片贫困地区的核心区域,既是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又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辖524个村80.2万人,目前有贫困村157个、2.8万户、7.05万贫困人口。
主要做法:
☆打破行业限制,实行一个部门帮扶一个贫困村、一个机关干部帮扶2-5户贫困户。打破区域限制,将全县划分为10大片、25小片,每年推进1—2个大片,通过“组织联姻、新村联建、产业联抓、服务联动”的方式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确保推进一片脱贫一片。打破职能限制,统筹纪检监察、审计、扶贫、财政等力量组建10个专项督查组,每个督查组集发现问题、责成处理和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建议等职能于一体,对脱贫攻坚中项目推进、资金使用、干部管理等工作开展常态督查。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每年将县级新增财力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0%统筹用于脱贫攻坚。县财政建立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农业担保基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基金等7000万元,实现资金变基金、无偿变有偿、短期变长期、农民变股民和市场化运作方式,每年撬动特色产业贷、易地搬迁贷、巴山新居贷等各类银行贷款和非银行性职能机构资金20多亿。激活社会资金,大力实施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实施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在北京、重庆、西安等10个城市建立扶贫开发协会募集资金。
☆坚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实施农地、农房、林木、人力、农村闲钱、集体资产“六个盘活”,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从机制层面破解了农村发展和脱贫攻坚“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采取村组干部结对帮扶、龙头企业定向扶持、富裕户帮贫困户、亲戚邻里换工互助等办法,实现抱团发展,绝不落下一户一人。围绕有机农业、文化旅游、生态康养等特色产业,出台激励支持政策,聚合多方力量推进脱贫攻坚。
屏山县委书记邱东林:
屏山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家乌蒙山片区重点贫困县和水库移民大县,全县辖15个乡镇(2个彝族乡),总人口32万,2014年有贫困村78个,建卡贫困户籍人口10601户38914人,贫困发生率14.21%。
主要做法:
☆实施产业联动,构建了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于一体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其中,在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中,同步构建“互联网+”电子交易平台和仓储物流配送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企业具体开展综合运营服务,进一步解决产品销售渠道畅通的问题,扩大农产品销售半径。
☆一手抓突出区域(贫困村),一手抓区域突出点(插花贫困户),每年确定几处重点脱贫攻坚片区、每年“摘帽”10多个贫困村,五年完成78个贫困村“摘帽”。重点片区采取园区式、产村一体化成片推进;在片区内实行多规相融、多业并重、多策叠加、多元投入、多模运行、多力协调。
☆用合同形成“三方”责任利益联结机制,即贫困户全力参与、政府助力帮扶脱贫、专合社(龙头企业)接棒带着贫困户奔康,有效解决了“政府热”与“市场冷”和“谁带领奔康”的问题。
☆破解因病致贫顽疾,近三年来在全省率先试点探索县乡村卫生一体化改革,全面建立贫困户健康医疗档案、实行乡村医生与贫困户“双签约”一对一服务,旨在通过医疗救治帮助贫困户恢复劳动力、恢复自理能力、缓解疾病痛苦。
☆实行“歇帮”机制,用“村规民约”治“懒病”。在全县开展“脱贫明星”、“扶贫明星”为主题的“每月双星”评先活动,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建立贫困户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贫困户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什么不能做、禁止做什么,每半年以“黄榜”形式张榜公示脱贫后进户,建立贫困户动态调整制度;赌博打牌等行为要歇帮,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
川报观察客户端记者熊润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