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脱贫攻坚榜样】谭永生:援藏没有终点 我们一直在路上

02.11.2018  15:45

 

  【人物名片】 谭永生,成都双流对口援藏工作队领队。率领50余名援藏干部到甘孜州巴塘县帮困扶贫,建成全省首个援藏工作队正式党支部,首个援藏工作队工会委员会,积极协调实施异地搬迁,把“桃园地坞”“桃溪甲英”新村建设成为全州规模最大、水准最高的异地整村搬迁项目,引进全州首个飞地工业项目等。成功引进“高原鲜”大鹏蔬菜、“318零”山泉水、蛟龙港游乐园等产业项目,发动亲朋好友捐资捐物30余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双流援藏工作队两年募集捐资1000余万元。

  四川新闻网成都11月1日讯(记者 胡旭阳) 说起巴塘,就让人想起这里是著名的“弦子的故乡”。在这座屹立于云端上的偏远县城,“弦子”的舞步从未停歇,而也是在这片云端上,有一位援藏干部的脚步也从未停歇,只为一个“让格桑花铺满五彩藏乡、让藏汉同胞携手奔小康”的梦想。他是两个藏族孩子的阿爸,藏族同胞们的“卓布”(朋友),是对口支援巴塘县工作队领队谭永生。

  阳光照耀在通往巴塘县甲英乡普达村的山路上,这条山路却仍显得格外萧索。山路蜿蜒在这座陡峭的山体上,像一道伤疤横亘在山间。一行人正朝山上走去,相互搀扶,格外小心,这是谭永生带领着支援巴塘县的工作队奔走于山间的身影。

  曾经的甲英乡普达村,不通电、不通路,是原本就不发达的巴塘县内最贫穷的一个村落。而如今再来到这里,一切都已经焕然一新: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崭新民居,一项项完善齐全的基础设施,一个个特色产业的规划配套……这个小村落变得像一个乡镇一般。而最重要的是村民们再也不用日日走在那条山路上,如走钢丝般担惊受怕了。“我们很感谢谭队长,他是我们的好领导,也是我一个好弟弟。没有他,我们哪里来这样的新房子、宽敞路。”甲英乡党委书记陈幺妹笑着说到。

 

双流对口援藏工作队工作照.

   脚踩“风火轮” 带着梦想走进巴塘

  2016年8月14日,谭永生背起行李,带着家人的不舍,毅然踏出了家门来到了巴塘。谭永生经常回忆起,他离开时,6岁的女儿抱着他哭个不停,刚从湖北老家接来成都准备好生奉养的母亲、体弱多病的岳母眼圈红红的,爱人则悄悄地躲在一旁抹眼泪……他忍着眼泪蹲下来对女儿讲:“在遥远的藏区,还有很多像你一样大的小朋友,他们没有书读,没有新衣服穿,甚至都吃不饱饭,爸爸要去帮助他们”,说完转身离去,眼泪奔涌而出。

  按照省援藏办的统一安排,新一批援藏干部人才应该是2016年9月正式进驻,但刚到8月中旬,谭永生就急切地带着两名干部进驻巴塘。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上届工作队实施的10多个项目和等待续建的项目后,他就已经在脑海中把新一轮五年援藏规划勾画了一遍。

  正式进藏一个月不到,谭永生便成立临时党支部和工会委员会,设立9个工作组,建立10多个内部管理制度,编制完成五年援建规划和一年实施方案,启动建设同心幼儿园、甲英乡标准化卫生院、坝伙村级活动室等10多个项目。

  短短两年时间,巴塘山区脚下,就拔地而起了一座座新房。地巫乡甲雪、中珍、坝伙三个极度贫困的村子,已经焕然一新。打造集体桃园、发展特色种植、安装光伏发电设施、组建劳务输出合作社,巴塘农民的收入来源更多了,全县贫困率由21.3%降低到了7.6% 。

  “谭领队脚上装了风火轮,走得很快,一般人撵不上;做事节奏更快,把我们累得够呛”,对于谭永生如此快的工作节奏,双流援建工作队的一名同志评价道。

 

村民们的新房

   坚守初心不畏险阻扎根巴塘

  巴塘位于甘孜州西部,海拔较高,加之天气尤为干燥,去巴塘的第一天,谭永生便开始流鼻血,这种现象整整持续了一周才慢慢转好。

  “鼻血虽然止住了,但睡眠问题却整整困扰了我两年。”谭永生回忆。他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自己的身体一直都不太好,有鼻炎、咽炎还有肠胃病,加之环境影响,经常彻夜失眠。在一次半夜,谭永生在辗转难眠中烧到了40度,并且还因鼻炎而呼吸困难。幸好在驻地医生的及时救治下,才得以康复。为了克服天生体质弱的毛病,他和队员一起创立了工会委员会,经常组织大家一起搞活动做运动,增强体质。这,也是他们援藏期间唯一的娱乐方式。

  “其实生病还好,最让我心有余悸的还是当地的交通。”谭永生谈到。一次去甲英村调研,由于交通闭塞,只能骑马上山。结果当马途经一段峭壁时,他差点滑下马背,坠入悬崖。

  “当时整个身体都悬空了起来,幸好我紧紧的抱住了马脖子。”谭永生说,巴塘经常发生滑坡,一次,自己坐在车内亲眼目睹了大约三个拳头大小的石头,一个个沿着山坡向车子滚过来,幸好司机及时闪避才没发生事故。

  尽管困难重重,谭永生却并没有止步,因为他所走过的巴塘贫困山区,人们的生活环境需要有人来改变。

 

双流对口援藏工作队工作照

   忧心村民住房问题推进全村易地搬迁

  “看到还有群众连一间可以安全度冬的房子都没有,心头就特别难受。”谭永生说,住房成了他反复思索的一个问题。

  来巴塘不到两个月,谭永生就带队员去了两个村,一个是离县城最远、紧挨云南和西藏的地巫乡甲雪村,这里平常严重缺水,一旦偶尔下起雨来却又频繁遭遇山体滑坡;另一个则是最偏远、几乎与世隔绝的甲英乡波戈西村,在双流援建的道路修通之前,骑马两天两夜才能到达县城。

  在海拔4千多米的波戈西村,走进当地破烂不堪的小学校园,看着穿着破烂、满脸黑乎乎的孩子们,手上长满冻疮却没有热水洗脸,谭永生的心一阵揪痛。“我也是落后农村的,但看到在这个年代,那些孩子还像我当年一样贫困无依,成了我走进巴塘以来最受触动的事。”谭永生说。

  下山之后,地巫乡甲雪、中珍、坝伙三个村整村搬迁项目便火速全面启动,甲英乡波戈西、普达、甲英三个村整村搬迁项目列入规划。

  “在这几个极度贫困村里,一方水土,已经养不起一方人了,怎么能不搬?”谭永生接受四川新闻网记者采访的时候谈到。

  但是资金不足、土地未协调好、老百姓意见不统一……要搬又困难重重。面对这些困难,谭永生知道硬骨头只能慢慢啃,帮忙筹集资金到协助地方政府征地,再到一家家做思想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奔走,桃源地坞119户房屋主体完工,总平建设即将启动,产业发展初见雏形。谭永生又随即拉开了一条新的战线——甲英乡3个村88户农牧民整村搬迁。

   想方设法助力巴塘脱贫资助两名贫困学生

  好不容易搬出了大山住进了新房,可这些村民腰包却仍旧瘪着。“不能再继续靠原来的方式吃饭了,靠什么挣钱呢?”村民们的愁容在每个不眠的夜晚,不断在谭永生面前放大。

  巴塘的市场经营主体极为缺乏,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谭永生想到了利用自己信息和资源的优势“招商引资”。正月初五,当别人都还沉浸在春节的气氛中,他却在利用回成都探亲的机会,悄悄接洽了几拨投资者。在他和援建队员们的的共同努力之下,10余家企业先后来巴塘投资考察,总投资2000余万元的“3180”山泉水项目落户巴塘,为当地农民带来了60多万元的纯收益。与此同时,水电解制氢、大棚蔬菜、双巴文化传媒、绿源春现代农业等一大批项目也纷纷落户巴塘,让当地农民多了很多脱贫出路。

  除此之外,作为领头人的谭永生还千方百计地发动自己的朋友捐钱、进藏举办文化活动;帮助贫困学子进入高等院校攻读;通过学习、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扶持阻断代际贫困……

  在他的影响下,身边的这批援藏干部人才们也纷纷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一起参与到援建行列,捐钱捐物。“或许是当过老师的原因,一说到教育,老谭就特别来劲。”,援藏工作队宣传组组长韩国梁谈到,在他极力支持下,援藏教师王宏自发组建了“蒙泉爱心基金”,为700余名贫困学生找到了“一对一”长期结对帮扶的爱心人士。

  在巴塘,谭永生还认养了两名贫困学生。一个男孩父亲高位截瘫,母亲打零工撑起全家;而另一个女孩父亲在她两三岁的时候就出了事故,母亲身患红斑狼疮,治疗费用昂贵。谭永生经常会去看望他们,定期送上生活费,还有自己精心挑选的书籍,陪他们聊天,勉励他们刻苦学习。“哥哥自己也不容易,还要来帮助我们,我们全家真的很感谢他。”谭永生帮扶的一名贫困学生的母亲洛绒曲批感激地说,他总是很亲切,我的孩子叫他干爸,我一直喊他哥哥。

  “只为那个梦想,我愿化作风,让格桑花铺满五彩藏乡;只为那个梦想,我愿化作路,引领藏汉同胞携手奔康!”这是谭永生创作的援藏之歌《守望梦想》里的歌词,也是他两年援藏之旅中矢志不渝的追求。援藏的时光匆匆而过,正如他所率领的援藏工作队进藏时许下的誓言那样,他与大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

  “援藏没有终点,我们一直在路上!而未来,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参与进来,帮助藏区脱贫攻坚。”谭永生说。

  (图片由双流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