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新农村:农村改革这一年
2014即将过去。这一年,“三农”发展硕果累累:全年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登上1.2万亿斤台阶。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8527元,已接近去年全年收入水平,为农民收入实现“十一连快”打下坚实基础。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是改革赋予“三农”发展动力的又一有力见证。
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元年,这一年,农村改革清风扑面。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新农保城居保并轨、实施精准扶贫、启动农村学生单独招生……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改革直面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快马加鞭,强势推进,为推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提供强大动力,“三农”发展迎来崭新机遇。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土地情结,在农民心中依然深厚。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为基本遵循,赋予农民承包地新的权能,为实现经营权抵押、担保等拓展了制度空间,让土地焕发活力,让财富造福农民。年初开始,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已在全国全面启动,给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曾经,一纸户籍仿佛一道立于城乡之间的高墙,将城里人和农村人分隔于墙的两边,因户口之别带来的待遇差距多达几十项。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户籍制度改革直指几十年来城乡分割的户籍壁垒,加速拆除制度藩篱,让城乡居民逐步实现平等享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待遇。如今,部分省份已经率先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区分,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改革正向纵深推进。
一段时间以来,以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价格调控体系,对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和部分品种的农产品价格开始高于国际市场,以及下游产业面临发展困境,现行调控方式面临重大挑战。2014年,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新疆的棉花率先启动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保护农民利益。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了难得的好形势,但是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城乡二元结构还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依然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三农”发展注入新活力。
36年前,我国改革从农村发轫。多年来持续推进的农村改革,追求的目标是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坚守的底线是不能损害农民利益。在任何时候,这个目标不能忘,这条底线不能破。当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更要坚持顺应民心。从广大农民最期盼的领域改起,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少,一户都不落。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重点是“三农”,关键在“三农”,成效看“三农”。
2015年即将到来,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路上,“三农”发展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春天。
《新农村》周刊编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