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的“致富梯”——记仁和区布德镇党委委员胡永康
胡永康为农户讲解知识
胡永康到农户家中交谈
胡永康正在手把手地教农民核桃嫁接技术
(滕德银 王卿) 2月13日,在仁和区布德镇老村子的一大片核桃林里,布德镇党委委员、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林业站站长胡永康,正在手把手地教一群农民朋友核桃嫁接技术。多年来,胡永康被这个市级贫困村的群众亲切地比喻为一架“致富梯”。核桃林里,阳光洒在大家脸上,大伙儿认真地跟着他学技术,贫困村的群众正在一步一步走向脱贫之路。
“ 找到致富的产业,才是脱贫的关键”
45岁的胡永康本身就是这个彝族村寨老村子村走出去的人。上世纪90年代,还是农民的他,1992年至1996年担任过该村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
“我们这个彝族村一直很穷,近十年来,我一直都在为彝族同胞寻找致富产业,现在大家种植核桃和芒果的积极性很高,我们终于找到脱贫致富的产业了。”胡永康一边教大家嫁接核桃,一边和笔者聊天。
为了寻找一个帮助贫困村脱贫的产业,胡永康曾多次到云南的漾濞等县考察。老村子最高海拔是1936米,土地多为山区坡耕地,海拔高、气温低,过去农作物主要是玉米单季种植,多年来当地群众难以摆脱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局面。经过调研,胡永康和村“两委”发现核桃种植适宜海拔1600米至2300米的山区坡耕地种植。
1992年1月,胡永康牵头从务本引进新疆泡核品种,对当地野生铁核桃进行嫁接、改造20亩,6年后初挂果。2000年,结合退耕还林试点工程的组织实施,胡永康第一个将600株核桃实生苗种植在老家的山地里,没想到长势很好。第二年他又种植了1000棵,长势也很好。“你看,这3000亩核桃林,5年后就绝对是我们村的摇钱树!老胡就是我们脱贫的一架致富楼梯!”村民何明全拉着一棵核桃树的枝条,脸上写满微笑。他家现在有核桃林100多亩,去年刚刚试挂果就卖了2万元。如今,在该村卖核桃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有19户,5万元以上的有2户。
“在盛果期,每亩每年卖1.5万元,没问题。5年后,每年卖核桃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至少有10户,5万元以上的至少有30户。”胡永康很自信地说。
在该村的下半村,海拔低一些,胡永康就动员大家种植芒果,如今群众已经成功种植了2500亩,在试挂果期,村民就尝到了甜头。
“贫困村要真正脱贫,没有长久的致富产业不行。”这是十多年以来胡永康帮助彝族同胞们脱贫的最大经验。
作为该村第一个引进核桃和第一个掌握核桃管理技术的人,胡永康近5年来,已经手把手培养了技术“土专家”12人,在全镇已将核桃产业发展到了1.5万亩。
“ 群众心坎上的问题是水和路”
老村子村,不仅山高坡陡,而且常年缺水。2600多人的彝族村,贫困人口就有近300人。
“去年,老胡就到我们村来了多次,想帮我们修路、修水窖。水窖修好了,但是还有3.7公里的烂路没打好,今年不知道能弄好不?我们上半村的30多户人望眼欲穿啊!”在付开华家采访时,他们这样说。他说,按照“一事一议”政策,修好殿堂子至仙人洞这段村道还得花200多万元,老胡为此事都多长了几根白头发了。老胡最近一段时间忙活的正是到区民宗局、交通局、扶贫移民局汇报申报村道建设事宜,争取今年能立项。
为了改变老村子村的面貌,胡永康近20年来一直在努力。经过多次调研、做规划、方案,到仁和区相关部门汇报,在2010年,该村终于打通了一条5.5公里的水泥路,在2013年修好了56口小水窖。
“老胡一直是我们村的人,是我们村脱贫致富的设计师,他干的事,总是我们心坎上的难事。”作为小组长的胡永华,一边忙着放水窖的水浇树苗,一边和笔者说话。他说,干好56口小水窖,5.5公里水泥路和规划3000亩果林,这几件事不简单,老胡是多年来跑上跑下留了汗水的;召集村民开会、实地勘察和修改设计,不少于50次。“最后国家还给了94万元的扶贫项目资金,我们都很感谢老胡!”他补充说。
“我老家在这个村,为大家跑跑腿,规划规划争取项目,是我的分内事情。以后退休了回到老家,大家如果还记得起我,经常谈起我,想到我,我仍将发挥自己的作用,继续为大家服务。”老胡这样说。在老村子村,彝族同胞中有文化的少之又少,老胡是八十年代这个村的第一个高中生,他一直是村民们的骄傲。老胡人很努力,在林业站工作后,还参加函授取得了大专学历。“我们彝族同胞之所以贫穷,文化是一个短板。如果文化跟得上,脱贫速度肯定会快些。”这是多年来困扰老胡的心事儿。
“ 帮困难群众,就是给自己挣面子”
作为一名彝族干部,胡永康很在乎自己的民族身份。他说,彝族人只有自己真正富裕起来了,大家才有面子,穷,很有可能别人就看不起你。为此,近二十年来,作为共产党员的老胡先后自发帮助了13户贫困户,如今有10户已经脱贫。
“老胡送给我核桃苗子。家里劳动力少,老胡和村社干部下到地里帮我搞种植管理;没技术,从育苗施肥到病虫害防治,老胡手把手教。如今,仅核桃一项收入,我每年就有5000元。”朱友才在核桃林里施肥时这样说。他家核桃才嫁接了4年,还处于试挂果期。
“我家芒果去年刚开始挂果就卖了1万元,没想到三年前信了老胡的话,还真的来钱了。”老胡曾经帮助过的困难难户付玉先说。如今,老胡正在帮助的有3户困难户,这3户人,家家都有残疾人,劳动力都很差。
“老胡春节前还提着油、米来家看望我们,还给了我400元钱。”在王应强家,他激动地这样告诉笔者。王应强的父亲76岁了,常年瘫痪在床,母亲患麻风病20年,15岁的小孩正在读初中。因为穷,他老婆外出多年毫无音讯。他家全年收入不到5000元,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就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肩膀上。
“我和村上、镇上都衔接好了,今年给他增加一个名额的低保,民政上再争取资金救助一下。最重要的还是要让他学会芒果种植管理技术,把那5亩芒果地管好。”老胡谈起王应强,说出了他自己的帮扶规划。
“贫困户要真正脱贫,给他们送点米面油和钱,是短期扶贫。真正要解决贫困问题,还得转变思想,靠产业、靠干劲儿,才能解决问题。”该村党支部书记吴纯强对老胡的这一观点,很赞同。他说,之所以现在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很多人都忙着种核桃和芒果,主要是看到别人都靠此渐渐挣到钱了,而且前景很好。
其实,老胡就是镇上一个拥有事业编制的普通工作人员,每月工资2400元,有三个孩子正在读书,分别在上大学、高中和初中。“他自己工资低,家里也需要花钱,但他还节约钱出来帮助困难户,我作为党员,很佩服他。”吴纯强这样说。
“作为一名彝族党员,我愿意继续做一架楼梯,让彝族同胞爬得高些,看得远些,得到更多的实惠,尽快脱贫致富,这样才能挺直腰板做人。面子是自己挣的,彝族同胞富裕起来了,才有面子。”老胡这位三次曾经差点牺牲在扑灭森林火灾现场的黑脸汉子,在采访结束时,说出了自己这一生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