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29.01.2015  16:38

2014年,广汉市将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抓住全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契机,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大力培育增收产业,加快实施增收项目,现代农业初步显现雏形,农村发展活力得以增强,农民收入实现持续增长。下面这一组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

 

按照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测算,2014年前三季度,广汉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考核得分在成都平原区22个类区县排名第9位,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绝对额、同比增加额和同比增幅均处在中等偏上位置;

 

据省调查队和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广汉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1414元,同比增加1237元,增幅达12.2%,居德阳市第一位;

 

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2175元,同比增长12%,农村住户人均财产性收入预计达443元,同比增长21%。

 

突出产业支撑 以工促农助增收

 

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保障农业增收。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建好“三带四基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4年广汉市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整田验收最高亩产为587.4公斤,创德阳市小麦高产纪录;万亩油菜高产创建整田验收最高亩产为314.8公斤,创四川省油菜高产纪录;万亩水稻高产创建最高亩产为801公斤,平均亩产达760公斤;因地制宜抓特色农业,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14.7万亩。

 

发展现代工业经济,支撑以工促农。广汉市现有2000余户工业企业。随着不锈钢产业园、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等项目和产业园的建成,工业经济成为广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全市工业企业承接农民工就近就业约10万人,平均月工资3000元左右,技术工和管理者月工资可达8000元左右。本地企业每年支付工人工资达20亿元以上,农民工资性收入近年来以15%至20%的速度增长。

 

抓现代服务业建设,推增收新亮点。北新国际商贸城、高坪铺古镇等大型三产项目入驻,将进一步增加就业岗位。通过保保节、桃花节、草莓采摘季、油菜花节等乡村旅游活动的拉动,2014年,广汉市共接待游客3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84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突出农村改革   释放活力促增收

 

革新农村产权体制机制,明确改革途径。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济组织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目前,已试点启动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房产权确权登记;已试点启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定、清产核资、股份制改造。

 

创设产权交易服务体系,承载改革运行。创新设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搭建了涵盖市、镇、村三级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和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网络,建立了确权颁证、信息交流、政策咨询、价值评估、抵押担保、市场交易等服务体系。目前,已累计成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32宗,交易金额突破420万元,流转面积达4200余亩。

 

确立分步试点示范区域,探寻改革突破。选择了8个试点区域,2014年1月已开始2个先行试点村改革,年底已启动6个扩大试点村改革。一是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态。三水镇友谊村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态,组建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经济股份合作社,推动集体经济农民收入双增长。二是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置并行改革。和兴镇华严村试行农民家庭承包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把分散的土地经营权经村经济股份合作社流转给本地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组织,成规模地放活土地经营权。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改革主体。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截至目前,该市已培育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近500人;注册家庭农场30户;专业大户6000余户,其中种植规模在500亩以上的13户;省级农民示范合作社6个,新增国家级示范社3个,粮食种植农民合作组织136个;培育德阳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6家,实现年利润2.9亿元,上交税金2亿元。通过“订单农业”、“公司+农户”、“公司+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与农民订立完整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打造产业服务链条,提供一条龙式的生产服务、联接两头的购销服务和全程相随的信息服务。三是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建成总投资1000余万元的全省首批农产品集配中心,具备集货、检测、分选、加工、冷藏、配送和信息平台等多种功能,能有效实现错时错峰销售,获得增值收益。

 

推动金融机构扶农助农,发挥改革助力。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市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专项用于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风险补偿和财政贴息。目前,农村信用联社、珠江村镇银行已向34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保证贷款553万元;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改革,年底开始试行凭职业农民资格证+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即可发放贷款的改革办法,农业银行已发放首笔60万元贷款。

 

突出政策扶持   强农惠农保增收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拓宽促农增收空间。出台《鼓励设施农业奖励办法》、《鼓励土地流转扶持种粮大户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促农增收体制机制建设步伐。目前,争取上级涉农项目资金3.83亿元,已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购置等政策性补贴资金9730万元;补偿新农合参合农民206万人次,补偿医疗费用9962.8万元;为9.1万人发放奖励扶助、特别扶助、农村独生子女奖励金等扶助金3975万元,为6.2万人发放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金5074万元。

 

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不留农民增收空挡。统筹项目扶贫与精准扶贫,构建“大扶贫”格局,完成23361人次贫困农户的建档立卡和贫困人口信息录入工作,为实施精准扶贫奠定基础;创新扶贫开发模式,以新村建设为载体,以丘区乡村旅游为推力,以德阳市扶贫专项资金为支点,整合相关部门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丘区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将丘区农民扶贫解困、产业增收、新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民增收。2014年完成脱贫解困人员868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47%。

 

推进美丽新村建设,实现人居增收双赢。一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保障新村建设资金。全市共投入3.6亿元用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时,广汉市正在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共11个(新建农村聚居点55个),涉及农户17297户,53066人,预计总投入达19亿元。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土地出让收益中拨出4832万元,结合农民自筹建房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二是引导利用工商资本,助推新村建设。2014年共引进工商资本2.1亿元,流转土地达23000余亩,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参与和助推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户1.7万户。三是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统筹融合产业发展。坚持保护传统院落民居、改造提升旧村庄、新建聚居点相结合,共实施传统民居保护修复35户;自然村庄改造提升和保护12个,涉及农户693户;建设新农村聚居点建设40个,建设幸福美丽新村10个。同时,注重产业兴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餐饮娱乐、日用品零售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德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