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计划:一人成才 全家脱贫
已毕业的4届藏区“9+3”学生初次就业率达98%以上,其中2015年达99.28%
来自甘孜州丹巴县色足村的90后藏族姑娘肖芳,成为“中国首位藏族地铁女司机”。2012年2月3日,本报头版刊发的《藏区“9+3”毕业生成都地铁上班》报道,让肖芳成为蓉城市民心中的小明星。
肖芳只是5万名“9+3”学生的普通一员,他们87%以上来自农牧民家庭。7年实践证明,“9+3”免费教育计划已探索出一条“州内打基础,内地学技能”、“一人成才、全家脱贫”的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和教育扶贫新路。在今年的“扶贫日”期间,教育部把我省“9+3”免费教育计划作为教育扶贫典型案例进行推介。
弥补职教“短腿”,做到应读尽读
藏族小伙儿单木确,来自阿坝州壤塘县,家中兄弟姐妹多,经济困难,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回家放牛。2011年9月,藏区“9+3”中职免费教育政策实施第3年,他得以重返校园,到泸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习。
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以来,内地各中职学校创新培养模式,把培养学生成才作为“9+3”计划的基本方向。结合民族地区学生特点,各学校遵循“第一年注重养成教育,打牢学习基础;第二年注重技能培养,促进学有所长;第三年注重顶岗实习,推进学生就业”的培养思路,推行“混班混住”、“一帮一、结对子”工作模式。
单木确文化基础薄弱,尤其是学前教育的五项技能“画、弹、跳、唱、说”等学习困难,在老师的耐心辅导下,他坚持学习,2013年顺利考取了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证。
7年来,民族地区学生政治思想和专业学习进步明显,为培养新一代民族地区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了坚实基础。“9+3”学生中有1万多人次受到各级各类表彰;全省发展“9+3”学生党员1700多人,在校生中团员比例达85%。
在此基础上,我省将就业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帮助民族地区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出台帮扶政策,逐一落实就业岗位,确保“9+3”学生“就业有出路、创业有帮扶、升学有渠道”。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说,“9+3”计划弥补了民族地区职教薄弱“短腿”,做到应读尽读,点燃了民族地区孩子求学上进的心。
切断贫困传递的“脐带”
“‘9+3’计划改变了我的人生。”肖芳说。初中毕业后,她失学了,“9+3”免费教育计划吸纳她成为首批学生,入读内江铁路机械学校。毕业后,肖芳考入成都地铁运营公司,成为中国首位藏族地铁女司机。如今,工作4年的肖芳收获了爱情,贷款在成都郊区买了房子,准备把父母接来一起住。
单木确选择了自主创业。2014年7月,在老师们的出谋划策下、父母和亲朋好友的支持下,他在壤塘县上寨镇蒲西乡开了一家服装店,主要销售民族饰品和服装,同时售卖旅游纪念品,小店经营得有声有色。
据了解,已毕业的4届藏区“9+3”学生初次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其中2015年达到99.28%。有3000多人通过招考(聘)充实到藏区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队伍,成为促进藏区繁荣稳定的新生力量,1000多人参军入伍,2000多人考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深造,其余毕业生在藏区和内地实现了就业创业。
在民族地区,“一人成才、全家脱贫”的教育成效正初步显现。一些地方干部告诉记者,最初群众对这项政策不了解,看到肖芳们成才的事例后,纷纷主动要求把自家孩子送出大山学习一技之长。
朱世宏说,实施免费中职教育就是要切断贫困传递的“脐带”。政府通过支持农村、贫困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掌握谋生的一技之长,带动家庭脱贫致富。(李益众记者 江芸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