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西部金融论坛昨日举行 金融改革应尽快实现利率市场化
第五届中国西部金融论坛现场。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余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正发生着阶段性变化,迎来经济新常态。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将如何支撑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10月18日,作为西博会系列活动之一的第五届中国西部金融论坛在成都举行。政学商三界500余位业界专家围绕“经济转型升级下的金融改革创新”主题展开讨论。这是第十五届西博会举行的首个重大活动。
经济新常态加速改革创新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看来,“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速放缓,以后可能将会只有7.5%。这种情况下,西部金融、四川金融如何实现自身健康发展,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何以解忧,唯有改革”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说。
张宇燕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
全球经济进入中低速发展轨道
张宇燕指出,上周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今年全球范围内各大经济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问题,并调低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至3.3%。其中,发展中国家今年的经济增速预计为4.4%,而发达国家仅为1.8%。这显示出全球经济总体增长有所放缓。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速度差,多项增长数据有所缩小,同时在经济总量上发展中国家也有望在今年超越发达国家。从经济增速、物价水平、就业状况、国家债务和对外贸易来看,我认为目前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中低速发展轨道,不排除下一步进入到一个衰退期,但这个风险低于20%。
曹远征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只有改革经济才能持续发展
曹远征认为,中国经济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而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就需要创新,需要改革。曹远征谈及自己过去在四川工作的经历时回忆说,四川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持续发展,无论实体经济还是金融,都是如此。
周皓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难题在结构求解在改革
周皓指出,当前中国金融遇到的挑战,属于结构性的。表现为银行间市场的短期利率很低,仅为2.5%,银行业人士、监管机构据此认为流动性很充裕。但是,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却感到流动性很少,很难获得资金,即便能够获得,成本也很高。
周皓认为,扩大货币量并不能解决这样的结构性问题。根据历史经验,持续的货币增长未必会带来经济增长,但一定会带来通货膨胀。短期来看,最近央行使用诸如抵押补充贷款(PSL)等新的货币政策,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结构性金融矛盾。
但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货币政策只能作为辅助,最终还是需要金融体制改革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快利率市场化、增强银行业竞争并利用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倒逼银行改革。
李卫平
中国工商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总监
零售金融存款人转变为消费人
李卫平提出,社会的转型发展,对零售金融的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而零售金融的实践与探索,则营造了一个新型的银行和客户的关系。“长期以来,个人客户在银行看来,是作为存款人,而近年来,我们将存款人变为投资人,并逐步转变为消费人。”
李卫平认为,一个经济体要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最终还是需要依靠消费。他提出,在成都甚至四川,可以围绕一些行业去促进高端消费和文化消费。四川省作为旅游大省,能不能整合整个四川的旅游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委托商业银行发行旅游卡,为到成都旅游的人提供消费信贷,促进经济转型的同时,还拉动了当地的消费。
破解融资难助力中小企业
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2.5%,到了小微企业却超过15%。小微企业如何破解融资难、融资贵,与会嘉宾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会诊”。
黄志凌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大数据可解决融资难
黄志凌认为,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陷入了双重矛盾,小微企业没有抵押物,不易贷款;银行缺乏评估手段,对小微企业想贷不能贷。但只要银行能够掌握企业的交易记录,判断交易行为的真实性和履约能力,就能有效地管控风险。大数据为商业银行解开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死结提供了重要方法。
徐立新
世界银行发展研究组经济学家
如何取得长期资金
徐立新认为,我国目前的贷款结构倾向于短期化,有形资产比重较大、现金流充裕、规模较大的企业更容易得到贷款,而中小企业的长期融资可得性却比较低。但长期资金对企业,尤其是在流动性短缺的情况下,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促进银行业、证券市场的发展,鼓励民营银行的发展,对中小企业取得长期融资有积极意义。
刘绍统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
发挥主渠道融资作用
刘绍统指出,从目前来看,资本市场也在做出调整,主要是建立健全发行注册制和建立多层次的股权市场,在政策上向中小企业倾斜。而作为实体经济都会运用到的债券市场,融资问题也尤为突出,市场体系、融资业务结构等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需要进一步扩大主体范围、丰富产品种类,推进中小企业私募债券。
金立扬
深圳证券交易所首席研究员
更全面的金融服务
金立扬表示,一方面,并购异军突起,这在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尤为突出;另一方面,在创业板五周年之际,要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改革,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
精彩观点
杨再平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
金融要为新一轮创新浪潮推波助澜
针对未来金融工作的重点,杨再平提出,“在提倡金融普惠的同时,金融的重点应放在为实体经济创新提供支持。”杨再平认为,低起点改革所带来的改革红利,加上中国的人口红利,共同维持了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但这样的高增长已经不可持续,要想经济持续增长,“必须要有一次大的调整,大的创新。”
他说,这里的创新更多指的是企业创新。过去的高速发展已经使社会具备了进行新一次实体经济创新的条件,新一轮的创新浪潮正蓄势待发。所以,金融业应该善于发现企业家,通过金融创新,来支持企业的创新。
曹文炼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金融改革应尽快实现利率市场化
“我主张利率市场化。”曹文炼说,现在有些片面的观点认为当前的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是因为利率市场化的重新启动,包括互联网金融、中小贷款公司的出现,造成了存款搬家,存款成本的上升。“我不这么看,这恰恰说明,我们的利率改革滞后了、慢了。”
曹文炼认为,在放开民营金融市场的准入与利率市场化两个目标中间,应该先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再实行民营的金融准入。而之后的金融改革就应着重于下放金融机构的监管权限,商业银行的决策权限以及金融机构布局的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