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区生猪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工作推进研讨会召开

09.04.2014  20:27
作者:张俊贤 来源:成都校区新闻信息中心

   让猪肉更好吃更安全

  西南区生猪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工作推进研讨会召开
 

  4月9日,西南区生猪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工作推进研讨会在成都校区召开,回顾近年来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实施情况以及代表性成效,共同商讨未来三年建设方案,以便协同中心更好的集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力量,共同围绕生猪产业发展使力,让猪肉更好吃更营养,使西南区生猪产业在质量和安全上实现全面升级。

  西南大学向仲怀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沙亚热带生态农业研究所印遇龙院士、教育部科技司高新技术处副处长董维国、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康、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韩忠成、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杨朝波以及来自河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等10余所高校及研究所的专家,华西希望四川特驱投资有限公司、四川铁骑力士集团、四川巨星企业集团的企业负责人,我校党委书记邓良基,校长郑有良,荣廷昭院士,副校长张强、朱庆、陈代文等出席会议。会议由郑有良主持。

  邓良基致辞,对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我校牵头构建的“川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通过信息共享、资源互用、人才流动,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充分释放人才、信息、技术活力的协同创新体。希望中心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针对“川猪”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关键、共性科学技术问题,瞄准学科前沿与行业发展需要,扎实开展协同创新研究,促进实质性研究和实体化运行,着实抓好创新人才队伍、团队与平台建设,努力建成优秀人才汇集的高地、深化教学改革的试验区、生猪科技的创新源和行业科技成果的扩散源,积极为下一步申报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王康强调,协同创新中心是高校创新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肩负起牵头协同创新的重任,积极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协同创新模式,西南区生猪协同创新中心是我省第一批被认定的1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之一。他希望以改革机制体制为重点,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突破口,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通过中心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朱庆宣布了成立西南区生猪优质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中心学术委员会、中心主任和岗位专家聘任的相关文件。会议为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和岗位专家颁发了聘书。

  中心主任陈代文汇报了中心工作情况。

  杨朝波介绍了四川生猪产业情况,在四川农业生产总值中,生猪占全省50%以上的比例,生猪的规模化养殖对四川经济发展重要程度可见一斑。他对协同创新中心打破区域、学科、校企的区域限制,为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创新表示肯定,希望中心加强协作,为创建国家协同中心奠定良好基础。

  韩忠成表示协同创新中心是贯彻中央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措施,也是把高校创新优势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大举措。川农拥有畜牧研究优势,在畜牧科研开发上有良好的基础,由川农大牵头的协同创新中心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他希望中心围绕重大任务,凝练研发方向,在协同中重视互补,发挥各自优势,组建好团队,以贡献赢得政府支持,以发展反哺人才培养。

  会议期间,向仲怀院士、印遇龙院士对中心如何开展好协同创新研究和建立良好的体制机制提出建议。

  西南地区生猪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是我国猪肉产量最大的区域。目前产品数量已不是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优质”与“安全”成为了现代养猪业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核心问题。“西南区生猪优质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于2012年4月由我校牵头,联合河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组建,下设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猪营养代谢与调控、生物安全与疫病防控三个研究分中心。2012年5月被认定为“四川农业大学2011协同创新中心”,2013年5月被认定为“四川省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1月更名为“西南区生猪优质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中心”以西南生猪产业健康、安全发展为使命,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通过创新“政产学研用”结合模式,大力推进高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间的深度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实现高校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使西南区生猪产业在质量和安全上实现全面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