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精准扶贫模式之“基础”为先

25.11.2015  09:35

 

(赵威、黄毅)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发展总体滞后,后发展地区特征明显。2014年全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2.476万户、5.01万贫困人口、97个重点贫困村,贫困率9.63%。

        西充通过大力实施“三位一体”扶贫开发战略,围绕“基础扶贫、产业扶贫、能力扶贫、新村扶贫、民生扶贫”五大扶贫工程,向97个重点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打响了该县精准扶贫的攻坚战。

        修路打井

        解决群众基本需求

        义和乡陈氏祠村和该县槐树镇、义和乡场镇形成一个三角形,该村距离两个场镇均有5公里左右,一直深受交通不畅之苦。“我们村是典型的夹皮沟,地势修长,又不是升钟水利工程的灌溉范围,所以就成了我们乡的重点贫困村。” 11月23日,记者来到该村采访时,村支书阳德荣一脸无奈的说。

        要想富,先修路。上任两年来,阳德荣烧的第一把火就是带领群众修路。“这是我们近两年修的村道路,全长6公里多,已经欠账100多万元了,不敢再修了。”阳德荣苦笑着介绍,就算这样,依然还有部分社受交通瓶颈制约。

        今年7月,市升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局监察室干部鲜成波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他的到来如同给全村干部群众打了一支强心针。

        “通过近一个月的走访,群众给我说的最多的就是修路、打井。”鲜成波介绍,群众的期盼就是工作努力的方向。修建村道路、打井修提灌站成了他向各级各部门领导汇报争取支持的中心。

        还未走近,老远就听见挖掘机工作“隆隆”的吼声,一条宽约3米的路基从山下一直延伸至山腰。“这里转角要修宽一点,上下坡车辆转弯才方便,这笼竹林看是否把它铲掉。”刚走到施工现场,鲜成波就发现了施工问题,向现场负责人建议。

        “这段公里是山脚村道路通向山腰4社的,长约1公里。由于坡度陡,施工难度大,加上资金困难,我们当初就没有修。”阳德荣介绍,鲜书记在走访中,4社群众眼泪婆娑的向他提出了修建公里,解决通行难的请求。

        据介绍,该工程于本月初开工,如今已完成路基工程的40%。“我们计划先把路基工程完成,明年再硬化,这个资金由我们市升管局负责落实,不要群众集资1分钱。”鲜成波介绍说。

        在阳书记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该村6社的一口山坪塘。“这口塘负责6社、10社的生产用水,但由于年久失修,淤泥较多,蓄水量不足800方。”阳德荣介绍,特别是遇到天干、降雨量少的年份,这两个社的收成就大打折扣。

        如今记者在现场看到的是整修一新的山坪塘,塘底的淤泥被挖了出来,堤坝增高重砌。“现在的蓄水量至少在2000立方,这两个社的生产用水再也不愁了。”阳德荣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另外,在鲜成波的协调下,三个安饮工程已经完成一个打井,即将进入设备安装,其余两处明年实施;两个提灌站建设已经列入项目规划,计划明年实施。

        无障碍设施建设

        方便贫困残疾人出行

        “扶手从卧室安到厕所,现在我的生活基本能够自己料理了。”11月24日,西充县金泉乡板凳垭村7旬残疾人李德林领着记者到他家参观,他说无障碍设施改造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李德林有肢体残疾,还患有冠心病等疾病,行动非常不便。针对他的具体情况,帮扶单位联系县残联提出帮扶申请。很快,该县残联为他家免费实施了无障碍设施改造。

        在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时,该县残联还对李德林家进行了一系列勘察,根据他的残疾情况和家庭环境,为其制订了改造方案,硬化了出入通道,新做了梯步和防护栏,改造了卫生间等。他说:“以前上厕所、洗澡都得有人搀扶。改造后,这些事我都可以自己做了。

        “无障碍设施改造不用残疾人掏一分钱。”县残联副理事长蒲鹏阳介绍说,县残联参照现有的残疾人数据库相关资料,筛查出需要进行设施改造的贫困残疾人家庭。随后,县残联工作人员与乡村干部一同深入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摸底、核实、登记,了解贫困残疾人的需求,现场进行规划,由专业施工队伍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

        据介绍,所谓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建设就是为农村偏远山村的空巢残疾老人、贫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家安装扶手,平整地面,建防滑坡道、低位灶台,硬化出入道等。

        “前年改造了65户,去年改造了63户,今年上半年已经改造58户。”蒲鹏阳说,今年改造的贫困残疾人家庭主要落实在县委、县政府通过调查摸底确定的97个重点贫困村,这是配合该县“精准扶贫”战略部署行动之一。

        西充县残联将工作重心转向配合“精准扶贫”是该县改变以往项目、资金没有充分整合、统筹使用,投向不精准,撒“胡椒面”,搞“大水漫灌”的一个缩影。该县县委书记韩伦红介绍:“扶贫开发既是一项艰巨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创新工作手段、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的强大合力。

        整治交通隐患

        让群众走上放心路

        近日,记者在西充县仙林镇谯家沟村看到,整洁的村道路两边多了“卫士”相伴,在陡坡处有了交通警示牌,上面写着:“陡坡!小心驾驶!”公路临崖的一侧安装了波形护栏。

        “这要感谢县交警大队的帮扶,还感谢第一书记庞大队哦,让我们走上了放心路。”这时该村4社村民谯兴国停下三轮对记者说,早安装这些防护设备,他就不会断那两根肋骨了。

        据了解,谯家沟村地势分散,山势较高,群众致富渠道较少,是重点贫困村。“你看嘛,我们村的村道路就有4条,弯多路陡。”该村支部书记谯井晏介绍,去年腊月,谯兴国驾驶三轮摩托就在回家的急弯处,车速过快、刹车不及时,冲出路面。“幸亏被路边的两个柏树拦住,否则摔下5米多高的悬崖,那就不是断两根肋骨的小伤了。”谯兴国心有余悸的介绍说。

        该村的改变终于到来,今年7月,该村和该县交警大队结为帮扶对子,副大队长庞仁贵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我和单位其他领导走村入户,进行了充分的调研,摸清了群众所想、所需。”庞仁贵介绍,村道路的修建虽然解决了大家的出行难,但是,防护设施的不完善,让群众心中始终“不安心”。

        很快,在庞仁贵的积极争取下,120米的波形护栏安装在该村村道路的临崖处,12个交通警示牌被立在公路的交叉路口、急弯和陡坡处。

        “你们这里的村道路两边崖高,一定要注意地质灾害的发生哟。”离别时,庞大队不忘对谯井晏嘱咐,秋冬时节,绵长雨季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一定要做好村道路排水沟的梳理,其他危险的预判、预防,及时排除。

        随着该村交通状况的改变,庞仁贵的努力接洽,如今的谯家沟村成为了发展“热地”。该村200亩土地被流转种植银杏树,2、5、6、8社的土地被流转种植有机蔬菜,该村3社何平2000平方米的养猪场已经修建好,1社山羊养殖户杨正友将山羊养殖规模提高了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