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脱贫攻坚之路越走越宽
近日,迎着冬日暖阳,记者走进蓬安县利溪镇挖龙坳村,只见通村达户的水泥路蜿蜒缠绵,青瓦白墙的川北民居星罗棋布,蔬菜产业园在阳光的照射下绿意盎然。村文化活动室前,村民们正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
没有农民的富裕,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近年来,蓬安县通过“单村新建、联村共建、跨乡连片”的方式,通过招引龙头企业入园发展,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
凝聚班子合力 发展产业奔小康
清晨,蓬安县巨龙镇合作村笼罩在薄雾中。村民马治国吃过早饭后,便出门去柑橘园务工。“我将自己的土地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现在,除了每天80元的务工费,我还可以从园区按股份分红。”从贫困户变身产业工人,富裕起来的马治国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土地贫瘠荒山岭,乱石包上杂草生”是合作村曾经的真实写照。为了生活,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留守的村民只能“靠天吃饭”。村内乱、人心散,村子的发展一度滞后。
近年来,在蓬安县全面实施党的建设创新工程背景下,巨龙镇党委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凝聚班子合力,带领合作村村民过上了富裕的新生活。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山岭变成了万亩脱贫奔康产业园的核心地带。一条条沥青路蜿蜒曲折,水泥路通组达户,一幢幢青瓦白墙的民居依山就势,在产业园中格外显眼。
合作村的变化从何而来,该村党支部书记马代宁认为,党建创新凝聚了班子合力,让基层党组织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去年,合作村15名党员引进鹅柑、丑柑等柑橘新品种发展产业。在巨龙镇党委的支持下,合作村与相邻的马家嘴村、分水岭村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决定成立联合党总支,注册成立老拱桥农民种养专合社,统筹、整合3个村的所有力量,抱团发展柑橘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同时,实行“党委+信用社党支部+党小组+产业园”的帮扶模式,对柑橘产业园实行按地域分片管理,每个片区成立一个党小组,负责土地调整、园区规划设计、日常管理、果树移栽、成果采摘销售、合作社成员入股、技术培训等事宜,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如今,3个村“抱团发展”,形成涵盖生产、种植、管理、营销的现代农业发展链条,取得“1+1+1>3”的良好效果。联合党总支整合专项扶贫资金,新建村道公路7.6公里,将3个村串联起来;接通龙大山水厂,整治水利设施,户户通了自来水;实施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和庭院经济“三大增收计划”,县、乡干部点对点指导贫困户树下套养小家禽、栽种太空椒,实现了人均增收计划。合作村25户贫困户已于去年脱贫。
多途径助增收 共同富裕有奔头
傍晚,天已经黑透,蓬安县利溪镇花房子村村民林克有才回到家中吃晚饭:“来花好月圆动物园的游客多,虽然我是去做兼职,但每个月至少也有4000元的收入。”
村里建产业园、动物园,让村民在家门口挣钱,林克有说头一个要感谢的人是张宏标,“没有他带着大家做生态农业、搞乡村旅游,花房子村不会有今天这个样子。”
“以前到处是土路、烂房,田地里长满了野草,村民的经济收入就是靠外出打工。”村党支部书记张发胜告诉记者,花房子村虽然距离蓬安县城只有10多公里,却因交通不便、没有致富产业,村民生活得很清苦。
2014年,张宏标联合刘兴友、颜成友等农户,以“公司+农户”的模式,成立了蓬安县花好月圆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计划流转土地种植果蔬、花卉等经济作物,饲养观光动物。最终,合作社流转了3500余亩土地。随后,设计人员、施工人员、机械设备纷纷进场,一时间,昔日宁静的小山村变成了火热的大工地。张宏标将整个工程分成3期,计划3年时间建设完成,努力把花房子村变为四季见绿、三季见花、二季见果的农业生态园。
如今,花房子村从一个纯农业村成为集生态农业、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示范园:建成有机果园10余个,种植珍稀树木2000余棵;建成占地5平方公里的动物观赏区,有鸵鸟场、野猪散养场、孔雀场、爬行动物馆、水族馆等,养殖有狮子、猴子、鸵鸟等上百个品种的动物6000余只;形成了秸秆青贮,以禽畜粪便生产沼气,沼渣、沼液供应林、果、蔬、塘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
村民则变成了产业工人,干起了生态农业种植、动物养殖,果蔬、花卉生态栽培等活儿。“在园区当产业工人有钱赚,搞旅游接待有钱赚,土地流转还有钱赚,多途径增收,这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正在给鸵鸟喂食的饲养员谷志友笑呵呵地说。
彭圣洲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张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