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吹响扶贫攻坚号角 全面小康不落一户一人

20.01.2016  09:55

 

 

黑山羊到村民家托养

扶贫路线图

  2014年11月起513名扶贫干部陆续进驻该县171个贫困村

  2016年

  到位的 2424 万元专项资金精准分配、到村到户

  县财政每年预算不低于30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 按20%的幅度逐年递增

  2018年

  171 个贫困村、20139 户贫困户、共62395名贫困人员实现基本脱贫

  2020年

  实现全面小康

  小微水利点缀在田间地头、新修的水泥路蜿蜒向前……自担任正源镇黄粱村扶贫“第一书记”以来,蓬安县经信局干部康溉用一年时间让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改头换面。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康溉会继续留在黄粱村,直到全村脱贫。

  从2014年开始,蓬安吹响扶贫开发攻坚的号角,在这场以实施精准扶贫为基础的扶贫开发攻坚战中,171个扶贫工作队,超过500名干部相继被派往最前沿的贫困村。他们的任务很明确:入户调查,为每户贫困家庭建档立卡,用3年时间,不但要帮助各自负责的村庄找到最合适的发展之道,还要为每户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方案。

  按照蓬安县制定的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到 2018 年,全县 171个贫困村,20139户贫困户,总人口62395的贫困人口必须实现基本脱贫,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不落下一村一户一人。

   派出干部 驻村扶贫

  2014年11月,康溉被下派到正源镇黄粱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这里山高、地贫,能长的庄稼有限,长久以来,村民们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康溉第一次走进村里入户调查,从山下到山上近3公里的距离,用了2个小时。一个星期内,他到同一家贫困户走访了3次,走进昏暗茅草屋首先映入眼帘的始终是桌子上的一碗泡菜,只是每次去都会少五六块。

  75岁的陈向廷,在过去74年里,从未看见有汽车驶进村子。因为贫穷,他所在的杨家镇伏岭村没有一条村道公路,没有一处小微水利,没有一处人饮工程,海拔最高的两个组甚至没有一座砖瓦房。

  即使作为一名本县干部,如不是亲眼所见,杨家镇镇长李博文也绝对不会想到蓬安还有如此贫穷的地方。让李博文走进伏岭村的,是2014年该县启动的精准扶贫工作。

  康溉、李博文都是蓬安县的扶贫干部。从2014年11月起,513名扶贫干部陆续进驻该县171个贫困村。

  按照该县制订的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18年,171 个贫困村、20139 户贫困户、共62395名贫困人员实现基本脱贫;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3年时间,这些扶贫干部不但要帮助各自负责的村找到最合适的发展之路,还要为每户贫困户订制脱贫方案。

   因地制宜 一村一策

  贫困人口面多量大,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0.3%,要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的工作目标,蓬安县平均每年要减贫1.3万人,加之贫困结构复杂,致贫原因多样且贫困村、贫困户呈插花式分布,非贫困村中有贫困户的现象较为普遍,54%的贫困户不在贫困村,不同家庭结构,不一样的生产要素,每个家庭也有不一样的发展需求。

  “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解法可以帮到所有人。”蓬安县扶贫移民局局长李运明说:“只有下到最基层,才知道最有效的扶贫不是做加减乘除,它更像是一个系统工程。

  这是精准扶贫有别于此前所有扶贫模式的关键。以往扶贫基本的操作始终是,扶贫专项资金到省,再按市、县、村逐一下拨。如今,贫困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以往“摊大饼”“撒大网”的做法不再符合新的扶贫形势,必须得靠微观层面的努力。比如,一村一策、一户一法。

  “一切从扶贫思路的转变开始,扶持谁,谁扶持?责任必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温桂彪说。

  为此,蓬安县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2次、县政府常务会3次、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2次。与此同时,蓬安县县级领导分别挂钩联系一个贫困村,并负责督促联系部门的扶贫工作,各县级部门也纷纷确立了定点帮扶村。上半年,该县共印发了6期县级领导扶贫工作动态专报、4期督查通报,4个扶贫工作开展差的乡镇党委书记在全县大会上进行了述职。

  李博文在伏岭村遇到的问题更棘手。起初工作队为村民引进脱贫产业是养猪,在把猪仔、饲料、技术培训讲座通知发给大家后,却发现许多村民没什么积极性,甚至有猪生病都懒得管。

  在一系列折腾后,李博文总算弄明白了,农民不是没有发展愿望,而是土地资源少,村民自己都吃不饱,更挤不出粮食喂猪。加之村里没通公路,高出的运输成本也让村民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研究扶贫措施时,工作队把全村所有的贫困户走访了一遍,梳理出因病、因残、因灾、缺土地、缺技术、缺资金、交通落后等12种致贫原因,根据不同技术、劳动力、生产能力等要素,为全村制订了“修路、建房、养猪、养羊”的扶贫措施,修路则被摆在了第一位。

  精准的扶贫措施让群众爆发强烈的脱贫愿望,陈向廷卖掉自家的牛集资修路,唐帮林则砍掉了挡道的十几棵核桃树,伏岭村群众更是自筹资金28万元用于修路。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帮扶措施。蓬安实施区域化布局引导山区贫困村重点发展生态养殖业,平坝、河谷地区贫困村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业,城郊贫困村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与此同时,各个乡镇也开始精准发力,平头乡根据实际为即将外出务工的贫困户解决路费问题,帮贫困户联系焊工培训和就业岗位。

 项目整合 整村推进

  今年,蓬安县将到位的2424万元专项资金精准分配、到村到户,并从今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不低于30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并按20%的幅度逐年递增。

  如何才能让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该县的做法是,打好涉农项目“组合拳”,以扶贫规划为平台,建立“多条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变以往的各自为政为整村推进。

  相如镇油房沟村,曾是出了名的贫困村。2014年,该村成为蓬安县实施“精准扶贫”的试点村。对此,该县6个职能部门在为帮扶对象油房沟村制订脱贫方案时,开始各施所长:县农工办将其纳入幸福美丽新村核心示范区,县国土资源局包揽了1000亩的土地整理任务,县水务局负责配套新村集中供水站和20余处小微水利,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建设13.9公里水泥路、6公里生产道路;招引业主,在示范区建鱼塘200亩,种植观赏莲藕100亩……

  这场扶贫攻坚战中,动真碰硬是一大亮点。蓬安县制订了详细、严格的考核标准,考核对象包括县级责任单位,乡镇党委、政府及驻村扶贫工作队等。

  严格问责让所有参与扶贫攻坚的单位紧绷了神经,更换来了高效率。今年以来,该县为贫困村新建通村水泥路63公里、小微水利设施371处;分类指导贫困户发展经济作物1.3万亩,出栏生猪3.1万头、家禽18.6万只;新建农村住房337套,改造农村危房645户,新建、改建住房339户,确保每户贫困户居有其所。(王陈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敬铭安 摄影 郭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