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滴灌”助蓬安县9458人成功脱贫

08.01.2015  10:58

(王陈、邹文虎 本网记者黄毅)小静怡九岁了,她还从未走出过她的村子,因为贫穷,她的父母,亲戚,以及她所在的响滩村的大多数村民都和她一样,一辈子都在村子里打转。

        他们的村子在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金溪镇,村子是贫困村。

        在蓬安,像这样的贫困村,有120个,6.16万个扶贫对象,占全县总人口近十分之一。 既不是国贫县,又不是省贫县,面对扶贫工作,“扶持谁”“扶什么”“怎么扶”“扶到什么程度”,2014年初,蓬安以“整村推进,精确扶贫,扶持到户”为全新模式向贫困宣战,计划到2017年,全县共组织实施120个贫困村的扶贫整村推进工作,基本实现6.16万贫困人口脱贫。

        资源整合 变“各自为阵”为“整村推进

        王青文最近心情不错,眼看政府为他修建的廉租房即将完工,他终于能够分得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结束在亲戚家的寄居生活。

        今年50岁的王青文,10岁便成了孤儿,一直寄居在亲戚家。在他眼里油坊沟村从来没有这样热闹过。

        在离廉租房不远的山脚下,油房沟扶贫新村移民搬迁点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不远的山梁上,在推土机来回奔忙中,曾经的荒山被梳理出优美的线条,集中调形后的土地“全副武装”,机耕道、生产便道、小微水利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一切似乎变得不再一样。

        油房沟村的变化源于该县扶贫思路的转变。

        “以往扶贫,农业、交通、水利大家各干各的,今年我们搞整村推进,就是要打破各自为阵的弊端,将扶贫资金捆绑使用,避免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发挥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在蓬安县扶贫移民局局长李运明看来,相较于以往的扶贫经验,这些掌握社会重要资源与资金的部门,共享资源的优势在整村推进扶贫上得以充分施展。各路神仙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蓬安县多个政府部门在扶贫移民局的规划引领下开始各施所长:油房沟村和与之比邻的雁坪坝村被县农委纳入幸福美丽新村核心示范区;县国土局包揽了1000亩的土地整理任务;县水务局则负责配套新村集中供水站和20余处小微水利;县交通局打通了13.9公里水泥路,完成了6公里生产道路。与此同时,该县通过招引业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扶贫工作,在示范区新建鱼塘200亩,种植观赏莲藕100亩。在整村推进的思路下,油房沟村和雁坪坝村成为蓬安创新扶贫模式的试验田。

        精准扶贫 变“众人一策”为“一户一策

        相如镇清水铺村,是蓬安出了名的贫困村,清水铺村成为了蓬安县实施“精准扶贫”的试点村,39户贫困户被纳入县里的贫困户进行帮扶。一年时间,157人脱贫。

        2014年蓬安争取到的国省扶贫移民专项补助资金5965万元,加上县财政预算扶贫专项资金2000万元,以后年度按20%的幅度逐年递增。

        资金如水涌入,如何才能让大量的扶贫资金用到真正的贫困群众上?蓬安给出的答案是,实施精准扶贫,实行分类管理、动态监测,全面实行贫困农户有退有进动态管理。

        “应把喻维敏加上,都80岁的人了,儿子又不在身边,家里的房子年久失修,无法居住。”年初,经过清水铺村村民大会民主评议,喻维敏被确定为贫困户。没多久,村里就为他解决了一万元用于翻修房屋。

        “谁是贫困户,群众说了算。”村支部书记喻义文说,扶贫对象的识别都要经过严格的程序,显示村组干部提名贫困对象、村民小组逐户评定,村上公示7天无异议后,报乡上审核再公示,最后由县扶贫小组审查后建档立卡并全部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

        按照这样的方法,39户成为了扶贫对象。但各家各户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及生产生活发展需求却都不一样。村里晏齐衣的儿子常年在外打工,80多岁的老两口还住着40多年前的土坯房力。乡、村干部在摸清了这一状况后,同晏齐衣商量着制定了一份发展规划。

        一张写满了字的纸卡就是规划,按照这份规划,晏齐衣在家养起了鸡鸭。“每多养一百只,村里就补助1000元钱。”全村39户每户都有这样的规划卡。根据每家的不同实际,制定不同规划。

        找准真贫户,“量体裁衣”制定扶贫规划,跟踪每一户贫困户。使“假贫困者”无处藏身,“已脱贫者”及时退出,“真贫困者”和“返贫困者”得到最大限度的扶持和帮助。今年以来,该县扶贫移民项目涉及39个乡镇40个村,覆盖人口3.36万人,直接受益人口2.27万人,在扶贫移民项目的支持下,减少贫困人口9458人。

        借鸡生蛋 变“依赖扶持”为“自身造血

        经过一年的精心饲养,蓬安凤石乡金钩村唐汉芬去年从该村村委会免费领取的种羊产仔了,按照当初的约定,她将种羊传递给了下一个贫困户,羊仔则留了下来。

        通过向贫困群众免费提供牲畜,牲畜产子后再将牲畜无偿传递给下一个贫困户,一户接着传递一户的方式带动发展,解决增收问题。这种“羊生羊”的办法是该县近年来探索的传递式扶贫机制,目前,该机制已在凤石乡金钩村开展试点,去年免费提供黄羊100只,通过一年时间发展到200多只。

        借鸡生蛋,增强贫困户造血能力,被蓬安县以更为多元的形式传递了下去。

        “我认购10股。”1月5日,相如镇油坊沟村王昌荣找到村支部书记王元国,并拿出5000元钱要认购养鸡场股份。

        去年,蓬安县扶贫移民局在该村修建了一个年出栏4万只的养鸡场,并鼓励村民认购股份,发展产业。65岁王昌荣动心了。可是至今独身一人的王昌荣一时间拿不出这么多现金。无奈之下,他找到了村里的扶贫互助社。

        “从扶贫互助社借钱,5000元一个月只需要45元的利息,认购养鸡场的股份,收益肯定不止这个数。”得到及时雨的王昌荣亲切的称呼扶贫互助社为老百姓的“土银行”。

        王昌荣的小算盘,只是蓬安在增强贫困户造血能力大布局中的一个缩影。去年蓬安县扶贫移民局在油坊沟村注资30万成立扶贫互助社,鼓励村民自愿入社,交100元至1000元的入社费,可向扶贫互助社借款,借贷简便,低利息,且退社时退还入社费。而在全县,像油坊沟村这样的扶贫互助合作社还有29个。截至目前,今年发放互助资金贷款2093笔、963万元、受益农户1347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