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蓬安党员示范 充当脱贫攻坚“排头兵”

28.03.2017  12:35

 

 

蓬安县锦屏镇西拱桥脱贫奔康产业园。记者 陆待君 摄

  作为全省首批脱贫摘帽县,蓬安县面对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发展能力弱的县情,在决战全胜脱贫攻坚中探寻农村基层党建创新路径,积极推行“党员聚在扶贫产业上、党组织建在扶贫产业链、党的活动融入精准扶贫各项工作中”的党建扶贫模式,把基层党组织建成脱贫攻坚一线的战斗堡垒,以精准党建助力精准脱贫,走出了一条党建扶贫攻坚示范路。

   党员示范 充当脱贫攻坚“排头兵

  修路、兴水、建房、养羊……从2015年9月至今,蓬安县杨家镇伏岭村“第一书记”范景胜和村党支部一班人用一年多时间,让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发生喜人变化:成立了养羊合作社,不少人家建起了羊圈,搞起了托养;村民用上了放心水,小汽车开进了村子;很多村民搬出了茅草房,住进了新瓦房。

  脱贫要致富,百姓看干部。像范景胜这样的脱贫攻坚“排头兵”,是蓬安县每个贫困村的“标配”。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研民情,制订脱贫方案,引进产业项目,带领广大贫困户脱贫奔康。该县切实管好用好省、市、县有关部门下派的171名“第一书记”,从县乡两级抽派了667名干部组建171个驻村工作组,并从省市县抽调了185名农技员,汇聚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让他们在贫困村各施其能、大显身手。

  蓬安县每名“第一书记”牵头领办1个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整合资源和政策优势,培养2至3个党员养殖大户,强化党员示范带动作用,每个贫困村都有1个具有“造血功能”、辐射带动能力强、贫困党员群众参与度高的示范项目。举办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培训班10余期,培训党员干部3000余人次。动员引导近千名民营企业家、协会带头人、产业富裕户、党员致富带头人与1000余名贫困户和困难党员结成帮扶对子,引导上百名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衔接项目100余项,落实资金数亿元,创办经济实体100余个,帮办实事600余件。

  党员做示范,群众加油干。蓬安县利溪镇花房子村七组贫困户林克有,家属长期瘫痪在床,家里无住房,一直借住在哥哥家中。花房子村“第一书记”青松了解情况后,积极争取资金7万余元,助其易地搬迁,并修建了新房。同时联系市、县相关部门,为林克有捐款、捐衣物、捐家具。居住条件改善后,在党员干部帮助下,林克有去年养牛8头,每天割草喂牛,闲暇时间就去村里的合作社打工赚钱,忙得不亦乐乎,当年获利2万余元。“党员干部帮助我脱贫,比我的亲人还使劲啊!”面对记者的采访,50岁的林克有显得信心满满:“今年我要扩大肉牛的养殖规模,力争收入比2016年翻一番。

  为切实增强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该县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及时进行表彰,加大正向激励。对不能按要求时限完成工作任务的驻村帮扶干部、帮扶单位、各级党政一把手逐级追责问责。杨家镇伏岭村“第一书记”范景胜被评为“四川十佳扶贫好人”,3名脱贫工作突出的35岁左右的干部被提拔为乡镇长,25名30岁左右年轻干部被选拔进入乡镇班子,从“第一书记”中选拔乡镇副职17人,从乡镇驻村干部中选拔乡镇副职18人,同时通报批评2名“第一书记”、召回不合格“第一书记”2名,严肃问责干部18名,有效激发了党员干部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组织引领 打造脱贫攻坚“主力军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蓬安县全面实施“后进村”包抓整顿工程,县级领导定点联系贫困村,各乡镇党委派出工作组定点驻村整改,一方面广开渠道引入活水,将致富能手、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等优秀人才充实到村“两委”班子当中去,调整了4个村班子,将9名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选进“两委”班子;另一方面通过召开组织恳谈会、组织生活会,融洽基层班子、增强战斗力,推动软弱涣散党组织转化升级,并通过“联村共建”“党建先进村+贫困村”等措施,真正把组织资源转化为脱贫资源,把帮扶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巨龙镇关家坪村联动临近的双龙村建立区域联合党组织,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仅2015、2016年,就种植核桃树苗3万余株、1200余亩。目前,全村年产核桃可达2.5万公斤。许多村民主动找帮扶干部要核桃树苗,进行补栽和补种,并在树下套养鸡鸭等小家禽,户均增收1700多元。村民汪清志、曾道能种植核桃树达7亩多,仅靠种植核桃树年增收就超万元。

  党建创新引领,凝聚发展合力,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中的“主力军”:徐家镇采取组织跨村领、能人跨村带、资源跨村用等措施,促进了太阳村等“后进村”的转化;相如镇牛毛漩村党支部确定了修路、兴水、建房、发展产业等9大类28条具体的帮扶措施,奠定产业发展基础,逐步形成了蔬菜、杂柑、肉羊、林下肉鸡养殖四大产业区,走出了“年初启动、年底脱贫”的新路子;锦屏镇西拱桥村建起200亩的脱贫产业园,为贫困户发展蔬菜大棚给予一定的补助,实现土地租金保收入、入园务工增收入、返租大棚创收入、“两金”入股稳收入,已经成为蓬安脱贫攻坚的示范村……

  通过以强带弱、以富带贫,优势互补,将产业发展的“散点碎片”成功整合,变“一枝独秀”为“满园芬芳”。据不完全统计,全县36个贫困村与38个先进、富裕村结成“1+1”帮扶对子,围绕果品、畜牧、蔬菜产业发展,普遍采取“支部+协会”“支部+合作社”“支部+公司”等模式,建立产业型党支部35个。在产业支部的带领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下,建成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农业产业园区,覆盖6个乡镇的1万余名贫困人口,实现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000元。

   园区带动 注入脱贫攻坚“强心剂

  水泥路四通八达,柑桔树栽植成林,一条条灌溉水渠纵横交错,一个个蔬菜大棚整齐排列,这是锦屏镇西拱桥村脱贫奔康产业园一角的真实写照。而几年前, (紧转2版)(紧接1版)这里还是典型的移民贫困村,村里人多地少、交通不便,村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随着脱贫攻坚大幕的开启,县里出台优惠政策,为每个大棚补助5000元,并保证农产品就近销售,很快就招引来第一批业主,在西拱桥村建起占地200亩、总投资500万元的脱贫产业园。时令蔬菜、紧俏柑桔等开始“扎根”在西拱桥村的土地上。一个产业园就能让当地村民增加4项收入:土地租金保收入、入园务工增收入、返租大棚创收入、“两金”入股稳收入。

  西拱桥村脱贫奔康产业园,仅是蓬安县依托各大产业园区(产业带)夯实脱贫攻坚基础的一个缩影。该县按照“依托大企业、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带动大脱贫”的思路,深入实施产业扶贫“三百工程”(即:建设100平方公里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全长100公里的特色水果、优质粮油、经济林木、畜禽养殖4条产业带,带动100余个贫困村脱贫奔康)。采取“单村兴建、跨村联建、联乡成片”的方式,建成脱贫奔康农民产业园55个,基本实现“村村建园、户户入园”,确保贫困村长效产业持续发展、稳定发展,确保贫困群众稳步增收保脱贫、长期增收不返贫。

  相如镇牛毛漩村、新河乡半街村等贫困村通过招引种养大户、回引致富能人、成立专合社,建立脱贫奔康产业园,贫困户以扶贫项目产业资金入股成为“股东”,为业主带来周转资金,业主每年据股分红,既发挥了财政扶贫资金的带动作用,又让贫困户每年享有稳定收益,实现稳定增收。目前,牛毛漩村已经形成娃娃鱼特种水产家庭农场、林下鸡养殖等龙头产业,建立蔬菜种植协会、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户户有带动扶持、有产业发展、有充足收入。

  党员示范,党组织引领,党的活动融入精准扶贫各项工作中。蓬安县委书记蒲国带头深入联系贫困村相如镇牛毛漩村、碧溪乡白银坝村,多次组织“五个一”帮扶力量责任主体和乡镇党委、政府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如何脱贫奔康,为全县干部树立了榜样。其他县委常委班子成员、县级领导、帮扶单位、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农技员纷纷深入各自联系点、帮扶户,详细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为群众脱贫奔康找路子、出点子。深入实施“三大增收计划”对接帮扶,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采取“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方式,大力实施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和庭院经济“三大增收计划”,全县6000余名贫困群众实施了“短平快”增收致富项目。同时,在每个贫困村开发保洁、护路等7个公益岗位,4673名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发展。

  目前,对照国、省评估验收标准,蓬安县已达到“县摘帽、村退出、户脱贫”的要求。2016年拟减贫的1.73万人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3100元,吃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家家用上了安全电、吃上了安全水、通上了广播电视信号,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安全住房有了可靠保障,已实现全部脱贫,蓬安县贫困发生率降至2.6%。(记者 张义成 陆待君 蓬安记者站 刘永红 郭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