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三年重建,沉甸甸的民生清单
7月20日,是“4·20”四川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三年基本完成”的重要时间节点。7月上旬,记者前往雅安市,实地走访重灾县,发现经过3年的顽强拼搏,灾区社会民生大改善、城乡面貌大变样、特色产业大发展,灾区人民已走出了地震的阴霾,正满怀信心全面迈上“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新征程。
重建脱贫两不误
“白小妹回来了?今天还挺早。”“是啊,下班早、离家近,可不就到家早吗?”7月5日下午,19岁的白春艳刚走进芦山县龙门乡白伙新村聚居点,就有邻居热情地向她打招呼。从聚居点门口到白春艳的家直线距离不足500米,一路上却是“风光无限”。
这个安置了81户295人的聚居点里,一栋栋红色琉璃瓦屋顶的小楼整齐而别致,每栋小楼前的院坝里,心灵手巧的村民们在院里种上各式绿植,将小院打扮得十分漂亮。
跟随白春艳走进她哥哥白凤君的家,记者看见,近200平方米两层小楼整洁敞亮。“2016年年初,我们搬进了新家,建房加装修一共花了22万元。现在我们一家四口都在打工,我妹妹打工的工厂离家算是最近的,顾家也方便。”白凤君抱着自己8个月大的孩子,站在门口乐呵呵地向记者介绍。
“我带你去参观一下我叔叔的农家乐,生意好着呢!”从哥哥的家里出来,热情的白春艳带着记者走进了她的亲戚邓主文家。
今年51岁的邓主文在地震发生以前的主业是养牛、卖牛,常年在外奔走。“钱是能赚一些,但除去花销剩不了多少。地震后,我回到老家,一面想着重建新家,一面想就近找点生意做。”邓主文告诉记者。
2015年1月1日,邓主文的邓氏牛杂火锅店开业了,这也是白伙新村首家开业的农家乐。“大伙看着我生意好得很,两个月以后有邻居开了第二家川菜馆,半年后开店的邻居越来越多,现在村里有20家农家乐。”颇有生意头脑的邓主文告诉记者,旅游旺季,来吃饭的客人还需要预约、排号,家里二楼的几个房间还能提供住宿,每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
靠着农房重建,村民们住上了更好的房子,靠着产业重建,村民们过上了更好的日子,脱贫奔小康的劲头也就越来越足。
如何推动重建和脱贫互促互融?雅安市重建办相关负责人告诉《经济日报》记者:“重建的过程就是脱贫的过程,贫困人口有很多家庭农房也需要重建,脱贫和重建的两个规划要两手抓。”
雅安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房屋重建时,雅安市将相关政策向625户特困群众倾斜,由政府兜底为他们建房,对4482户困难户,采取政府资助和自筹资金的方式完成重建;在医疗方面,雅安市通过建立医疗扶贫基金的形式,在新农合基础上,额外为困难农民增加报销费用;在教育方面,对贫困户家庭的孩子,能够考上大学的,雅安市按照贫困生标准每年提供学费补助,对于需要上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雅安市采取定向培养并兜底学费的形式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产业转型业态新
能够就近务工,是最让白春艳高兴的事情,她打工的琪雅服饰位于芦山县产业集中区,离家仅20分钟车程,每天有固定班车往返。
目前,琪雅服饰厂房、展厅、员工宿舍已全部完成建设,制衣车间宽敞明亮,流水线均实现了智能化管理。“2015年我们的产值达到5000万元,今年计划达到8000万元。工人的平均工资在2500元左右,我们还包食宿。”琪雅服饰厂厂长房晓明告诉记者,为了支持灾区重建,总部设在德阳的琪雅服饰有意将订单向该厂区倾斜,确保工厂常年不停工。
2014年10月28日,由德阳市援建完成的2.4万平方米芦山县产业集中区标准厂房项目顺利交接。按照“一区三园、组团发展”的总体布局,芦山县产业集中区规划新建5平方公里,目前集中区道路、管网、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已经完工。这里将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纺织等产业,力争年产值达到50亿元。
与芦山县产业集中区同样规划完善的还有雅安市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
站在规划图前,园区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2013年,园区建成区面积为1.15平方公里,如今扩大到7.91平方公里。2013年,园区营业收入112亿元,2016年,园区营业收入预计将达到200亿元。
“‘飞地’二字如何理解?芦山、天全、宝兴,因为受到自然资源、土地面积等影响,要增加工业用地并不容易,通过自主招商、引进的形式,这3个重灾县各自在产业园占有10%的份额用于工业发展,我们可以实现税收、资源共享。”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
现在已经在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建成投产的王老吉大健康产业(雅安)有限公司解决了近400人就业,企业即将上马的二期工程预计还将解决近200人就业。“2015年4月,我应聘到王老吉上班。刚到这里时,周边很荒凉,连路灯都没有,现在可是大变样,企业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平整。”来自宝兴县灵关镇的员工舒芳告诉记者,她现在每月能领到4000多元工资,从公司到家只需要两小时车程。
统计数据显示,雅安全市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465亿元,分别比震前增长61.3%、68.1%。
美丽新村处处景
邓主文对自己以及整个白伙新村农家乐的前景十分看好,“靠的就是村貌打造和旅游发展带来的人气,只要人勤快,赚钱的路子很多。”邓主文信心十足。
曾经的震中龙门乡已经变身为现在的国家4A级景区“龙门古镇”,通过将龙门青龙文化、红军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特色融入文化旅游项目建设,龙门乡已经实现了“农旅结合、镇村一体、产村相融”的精品旅游古镇。而通过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芦山县全县有40个新村聚居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多个精品旅游乡村应运而生,一条条精品旅游大道更是一线串珠,成为村民们的致富大道。
车行龙门乡至芦山县城,蜿蜒的山路旁满目葱绿,一辆辆小轿车依序而行。不出20分钟,记者的车来到了芦山县根雕一条街,80多家售卖根雕的店铺里人头攒动,十分热闹。就在距离根雕一条街直线距离300米远,是一个4A级景区的游客接待中心,待创建完成后,根雕一条街连同汉姜古城将纳入景区范围。
“震后三年,我新开了两个馆。”四川良友木缘根雕艺术馆负责人余德斌告诉记者,2016年企业的营业额比去年同期提升了30%,刚过去的6月的营业额是去年同期的3倍。
在雅安市与芦山县交接的飞仙关镇,一幅幅创建4A级景区的标语十分惹眼,一辆辆工程车交替作业,不少工人就是当地村民,每个工地上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飞仙驿站、飞仙阁、羌族碉楼……已建成的景观是对大伙汗水的最佳回报。
以雅安市为中心,芦山县和名山区正在创建的5A级景区蒙顶山呈现马蹄形状,两地恰恰位于马蹄两端。
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也是名山区百公里百万亩茶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经济走廊的最后一站。7月6日下午,小雨纷纷,一片片茶园在雨水的浸润下更显青绿,条条绿道穿梭其中。2014年9月,随着茶产业长廊建设工作的推进,名山区北郊、碧峰峡、中里、上里4个镇掀起了秋栽茶苗的热潮。按照规划,这个区域实际完成茶叶新栽种面积达1.5万亩。
经过3年不懈努力,国务院《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定的重建目标,已基本完成。截至今年6月底,总体规划中,由中央有关单位承担的184个项目完工136个、完工率73.91%,完成投资37.24亿元、投资完成率84.71%;由地方承担的2419个项目完工2382个、完工率达到98.47%,完成投资781.99亿元、投资完成率达到98.76%。(记者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