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大安区脱贫攻坚奋勇前行

31.07.2017  16:13

 

建立扶贫专合社、推进易地搬迁、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自贡市大安区贫困乡村脱贫攻坚工作正扎实推进。

去年,大安区实现964户3073人脱贫,4个贫困村摘帽,顺利通过省、市验收考核,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区县,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今年,大安区将实现所有贫困村退出达标,所有贫困人口脱贫,易地扶贫搬迁2789人,这是军令状,更是冲锋号,大安区脱贫攻坚工作马不停蹄正前行。

完善基础设施

为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走进新店镇何院村新建成的村两委党群服务中心,卫生室、文化室、便民服务室等功能齐全,中心前的广场宽敞平整,并安装了篮球架、乒乓球台等健身器材;在村两委办公室不远处,200余亩的生态水产基地和1000亩杂柑种植基地规模初现,水面开阔、果树林立,呈现出一幅新农村建设的美丽图景。

何院村是一个地偏水少的贫困村,曾是个基础设施条件差、没有产业的“空壳村”,完善基础设施成为该村脱贫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对口帮扶单位区水务局整合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实施坡耕地项目,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余亩,新建蓄水池、山坪塘、囤水田、渠道,为何院村的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与此同时,围绕贫困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打捆实施水、路、电等基础项目,大安区大力实施易地搬迁,着力贫困户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在何市镇黄桷村新建的居民集中居住点,31岁的张朝兰正在白墙青瓦的二层小楼新家里忙着家务,简单装修的三室一厅居室有100平方米,满足了一家四口的居住需求,“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全家人挤在一间屋了!”张朝兰脸上堆满了开心的笑容。随着黄桷村易地搬迁工作的完成,11户、28名贫困户像张朝兰一家一样,告别了破旧狭窄的土坯房,搬进了崭新敞亮的砖瓦房。

据悉,按照“安全、实用、美观、保基本”的原则,大安区所有易地扶贫搬迁和新村建设的村、组聚居点选址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后续产业发展潜力、民风民俗、设施配套等因素,让贫困户不仅住得好,还要能发展。2016年,全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595户1444人,占省下目标任务数1202人的120%,易地搬迁工作任务超额完成,实现全部入住。

探索产业扶贫模式

助力群众持续增收

扶贫要“输血”更要“造血”已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共识,但对于因病因残缺乏劳动力、既无产业发展资金又无生产技术技能的贫困户,如何造血?大安区大力推广“支部+专合社+贫困户”“示范户+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使贫困户抱团发展,持续增收。

去年腊月二十一,黄桷村的81户32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拿到了扶贫产业发展每人400元的分红和在扶贫专合社务工的工资收入,获得致富带头人、最美家庭等评选的25个家庭也领到了大红的奖牌和每户200元的奖励,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是欢乐和信心。

让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在专合社务工增收,让因病因残无劳动力的贫困户在专合社享受分红。”黄桷村第一书记韩余介绍说,全村贫困户组成了扶贫专合社,将用于产业发展的26万余元扶贫专项资金,按贫困户家庭人口数量化为股份,变扶贫资金为发展启动金。专合社成立不到一年,大棚青菜种植、生态水产养殖、年出栏15万羽的一体化养鸡项目等产业有效发展,村民收入持续增加。因工伤事故导致右手残疾的温真奇告诉记者,目前他在养鸡场务工,每月有1800元工资,年底一家5口人还能拿到2000元的分红,“身患残疾后,我很难找到工作,如今有了稳定的收入,心里特别高兴!

大安区将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目前已发展家庭农场26个(全区家庭农场5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2家(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125家),扶持发展种养特色项目92个,带动1100户3600人脱贫致富,正逐步形成贫困村“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同时,创新“支部+农业企业+贫困户”模式,引导546户贫困户将861亩土地流转给项目业主,获得土地流转费64万元,为316名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

今年,大安区将重点实施新居建设、产业培育、乡村道路建设、技能培训、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等七大重点工程,全面落实兜底扶助政策,全面巩固脱贫成效,确保脱贫攻坚再战再胜。

程明 张翠娜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陈家明

 

苍溪强党建促脱贫攻坚——苍山溪水映旗红
  “铃旗村225户85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与移民
用好“金点子”金融扶贫“铲穷根”
   —— 旺苍变“财政输血式扶贫”为“金融扶贫与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