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走新路——巴州区曾口镇脱贫攻坚见闻

24.03.2016  15:50

 

        “2016年,巴州区要完成贫困村“销号”39个、减少贫困人口1.79万人的目标……”巴州区扶贫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多数贫困村要么地处山区,区位条件较差,要么人均资源较少,发展产业无门……当常规扶贫政策的红利难以见效,脱贫硬骨头怎么啃?巴州区曾口镇有两个村将目光投向机制体制,用创新改革的思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实行更有针对性的精准扶贫。

  秧田沟村
  互联网+农产品+贫困户

  “过年前,家里的土鸡就在网上被买走了,现在鸡崽儿还在喂,好多老顾客都在下订单了。”在巴州区曾口镇秧田沟村,贫困户冯天喜乐呵呵地说,自从村里建起电子商务服务点,不仅订单接踵而至,在服务点买东西还可以打折。

  2015年,我市将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工程,体现在脱贫攻坚领域最明显的变化是山里特产有了销路。以秧田沟村为例,此前全村有42户贫困户,收入来源只有在家务农、在外务工两条路,辛苦一年仍赚不到多少钱。随着该村建成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后,村民一年光卖土鸡蛋就能人均增收千余元。

  贫困村民不会上网怎么办?秧田沟村招募志愿者领头创办网店,同时利用村上活动场所,将其打造为本地产品展示区、日用品超市区、票务预定区、村民网络代购区四个区域,方便群众“触网”外销产品,力争实现“一村一品”的特色互联网品牌。

  一台电脑一根网线,昔日贫穷、闭塞的秧田沟村逐步打开了与世界沟通的渠道。青年村民冯永明在秧田沟村流转了40多亩土地养泥鳅,原本四处找销售渠道的他现在也“悠闲”起来了。

        “村里都有淘宝店了,何愁销路嘛。”冯永明说,他还计划在村里承包一片山林搞林下养殖,带领村民规模化发展土鸡养殖。

  “不断用创新的理念推进脱贫攻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是我们在探索秧田沟脱贫路上的初步实践。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招商引资,培育更加优质生态的特色种养业。此外,要通过组建果蔬种植、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专业合作社,把产业做大做强。”秧田沟村“第一书记”王兴全介绍,帮扶工作才刚刚展开,所做的事还有限,接下来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芦山村
  基地+合作社+贫困户

  曾口镇芦山村系省定贫困村,其中贫困户99户347人,贫困发生率19%,2014年底贫困户人均纯收入2526元,无集体经济收入。

  如何补上脱贫攻坚的短板,该村立足已有的500亩中药材优势,重点在中药材产业标准化管理上下功夫,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流转,着力将政策、资金、人力等要素向中药材基地、专业合作社和贫困户倾斜,形成“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目前,该村成立生姜专合社1家,引进农业企业2家,流转土地1200亩,带动当地及周边贫困户40户86人就地务工。

  从2016年开始,芦山村主要抓建一处100亩以上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实现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用3年时间将全村90%中药材产业园建成标准化示范园,争取在2017年底中药材种植达到500亩,实现人均增收600元,至2020年全村500亩中药材树全部挂果,实现人均增收800元以上。并按照统一规划、分户饲养、靠近中药材基地的模式发展养殖业,走“畜—沼—果”相结合的循环农业路子。

  “推广‘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三位一体的产业化脱贫模式,目的在于提高贫困村集体收入,引导贫困户发展生产、摆脱贫困。”该村“第一书记”李智介绍,下一步将围绕生姜、土鸡、中药材等产业优势和全村外出务工人员多这一现状,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大规模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力争在3年时间内使户均至少有1人成为技术劳动力,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能力,逐步实现扶贫方式由“救济式”向“参与式”、“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帮助贫困群众拔穷根、快致富。(巴中市扶贫移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