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这些“土办法”你那里也有吗?
3月28日,四川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上,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指出:把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变为各地生动实践,把“十三五”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在区域竞争中赢得先机、跨越发展,比的是决心、拼的是行动,归根到底就是要强化执行、狠抓落实。
川报观察深入四川各地,走近基层干部,聚焦他们在脱贫攻坚方面的实干故事……
如果你身边也有类似的“实干故事”欢迎联系川观君(邮箱:[email protected]),有可能登上四川日报哦!
关键词:开微店
程治钧:通江县云昙乡印顶寨村村支书
——“乡亲们咋个脱贫?苦干实干加巧干!两年内全村脱贫,我们有信心!”
“今天卖了一只羊,436元,贫困户余洪珍家的。”3月30日,记者见到刚下课的程治钧时,他正拿着手机翻看“钧芳原生态农业合作社”微店的销售情况。这几天,程治钧忙着参加巴中市组织的一期电子商务技能培训班。
印顶寨村是边远贫困村,到去年底,村里还有56户贫困户。余洪珍的丈夫去世,她一个人拉扯两个正在读小学的孩子。如何让余洪珍这样的贫困户早点过上好日子?从3年前当上村支书起,程治钧就一直在琢磨。
看到村里的微信群活跃,程治钧开始琢磨怎么利用微信干更多事。去年10月,他注册了名为“钧芳原生态农业合作社”的微店,并与其他村干部一起,发动贫困户把家中的土特产“搬到”网上卖。
余洪珍是第一个受益者。程治钧到余洪珍放羊的山坡,拍照后发到微信群和微店上。不久,就有好几个人想订购余洪珍家养的羊。余洪珍说,“一只羊卖给上门的小商贩,要比微店的价格少近百元”。
通过微店,贫困户向贵勇家卖出550公斤白芷,收入1600元;贫困户向明志卖出一头牛,收入3300元,比卖给牛贩子多500元……一次次实践,让不少贫困户尝到甜头。贫困户蒲美林今年打算把养牛规模扩大到20头。
目前,程治钧已帮18户贫困户和其他村民卖出近5万元的各类土特产。一个多月前,又有10户贫困户加入到钧芳原生态农业合作社微店。
“4月1日村里还要建立一个农村电商服务点,让更多村民的土特产进入微店、淘宝店销售,今年脱贫40户不成问题。”程治钧说,即将开的淘宝店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印顶寨村脱贫奔康淘宝店”。
关键词:养蛋鸡
彭灵贤:仪陇县新政镇九岭场安溪潮村居联合党支部书记
——脱贫攻坚要真抓实干,主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宣传好党的脱贫政策,与百姓齐心协力;二是规划好产业项目,一个一个扎实推进;三是发动好群众积极性,带动大家不等不靠,才能真正甩掉“穷帽子”。
3月30日,彭灵贤戴着安全帽,拿着天然气管网图纸,和施工单位一起奔赴3号新村聚居点建设现场。“等4月20日正式通气,老乡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彻底告别砍柴烧火的日子了!”彭灵贤高兴地说。
这条5公里长的天然气管线,于2月中旬开工,如今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但在修建之初,有的村民并不答应。“管子从地里过,把我的田地房子占了咋办?”73岁的谭仁学老汉一听说这消息,立马找到彭灵贤理论。为此,彭灵贤先后三次跑到谭仁学家中,把铺设天然气管网的好处和做法以及相关补偿政策仔细讲给谭仁学听。最终,谭仁学不但改变了态度,还与村干部一起,向村民们说道理、讲政策。
“只要肯踏实做事、真抓实干,就能聚齐人心。”彭灵贤道出自己的“脱贫经”。
靠着这本“经”,村民的“钱袋子”也一天天鼓起来。
去年7月,经过反复考察和论证,村里选定蛋鸡养殖作为致富产业。12月,首批6000只跑山鸡出笼在即,彭灵贤提前找好销路。联系到南充一家公司后,对方经过实地考察,决定全部实行订单收购。贫困户谭四海去年养了100只蛋鸡,仅此一项就挣了2万多元。
安溪潮村的致富产业还在壮大。在现代化蛋鸡养殖场项目现场,厂房已基本成型,全村48户精准贫困户与企业一起组建合作社,预计每户年增收1.5万元;在柑橘产业基地,业主正在指导大家除草和嫁接果树,在此务工的村民不仅有土地和务工收益,还有红利分成。
关键词:建项目
陈银军:雅江县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2015年9月,驻村担任米龙乡程章村“第一书记”
——扶贫工作应该实实在在做点事,我们未必会让每个贫困家庭在短期内都富裕起来,但我们首先应该保证的是让孩子们都能够公平地接受教育,让老百姓掌握种养技术,争取实现脱贫摘帽。
陈乐: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工程师,2016年1月6日前往雅江县米龙乡程章村开展干部驻村帮扶工作。
——来到程章村,就是程章人。
陈乐(左三)在菌棚与村民商量羊肚菌种植
2015年9月1日,雅江县委宣传部干部陈银军来到程章村,第一句话就是——“我是来认‘家门’的”。
2016年1月2日,中国核动力研究院干部陈乐来到程章村开展对口扶贫,放下行李第一句是——“从今天起,我就是程章人。”
认准家门后是理清家底。
程章村两个组分布在海拔2600米到3500米的高山峡谷地带,全村有65户、341人,贫困户13户70人。“坡脚喊来坡上听,走路走得脚抽筋;一年收入无几何,苦去苦来凉透心。”一首民谣道出了程章村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产业单一的现状。
陈银军(右一)正在指挥修路
陈银军和陈乐找准“病灶”,对症下药,制定出数十页的规划书:一是破除落后观念的束缚,二是解决发展资金的缺乏,三是寻找致富产业的路径,四是夯实基础设施的建设。
大规划下有小策略,陈银军和陈乐分别对每户村民制定扶贫计划,实行“一户一策”,让群众知道脱贫方向。
制定规划的同时,陈银军和陈乐一直在推动“大手笔”:总投资100万元的富民藏香猪养殖项目和大蒜种植项目。收完大蒜后种植元根作猪饲料,形成猪粪发酵处理后用于种植大蒜和元根的肥料,建立绿色循环产业,人均纯收入预计可增加2000元以上。
为建成项目,陈银军和陈乐没少跑路。他们向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工业280所申请帮扶资金30万元,向甘孜州申请产业扶贫基金30万元,向县卫生计生局申请帮扶资金5万元,向县农牧科技局申请帮扶资金2万元,协调村委贷款20万元,农户自筹13万元。
项目伊始,陈银军和陈乐又为藏香猪和大蒜的销售跑开了。“不能等猪长大了,大蒜出产了,才想到销路。”目前,藏香猪和大蒜主要是订单式销售。随着规模不断增大,村里还将建立自己的品牌,发展电子商务卖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