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路上的“阿坝篇章”

09.09.2016  09:39

 

■记者 秦远俊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片区,其中,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四省藏区依旧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位于四省藏区的阿坝州,13个县(市)全部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县,脱贫攻坚任务难上加难:据统计,2011年,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达20.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0%,对于这个总人口92万余人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来说,面临的问题极为严峻。 

  …… 

  “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贫困人口数量占比较大,数据短板的背后,凸显的是阿坝州“经济总量小、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的州情,这也是全州社会经济全面、高效发展亟待破题的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开好药方消“病灶”、除“病根”?阿坝州上下苦思脱贫良方,有的放矢,逐步完善精准脱贫路线图,为消除贫困、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而不懈奋斗,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演绎出一幅美丽的“阿坝篇章”。 

        回头看 交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财政收入增长虽放缓,但是为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 

  重视空前,凸显州委、州政府勇挑全面小康历史重任的坚强决心和责任担当。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的话语掷地有声——要把脱贫致富与全面小康有机结合起来,扶贫攻坚核心任务是消除绝对贫困。 

  无论是党政部门表明的攻坚决心和言出法随的实际行动,还是全州农牧民群众的亲眼所见与切身感受,无不彰显着“十二五”期间全州各项事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 

  “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对于阿坝县贾洛乡村民桑吉来说,这几年的变化让他目不暇接:路更好了,出行不再担心满身风尘;自来水引到灶台前,饮水安全有了保障;电力供应稳定,家用电器放心使;“两免一补”让娃娃读书有保障;就医也有医疗保险;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挣钱;盘算起年底收入,更是一年好过一年…… 

  春江水暖鸭先知。破解民生“七难”就像春风化雨般浸润着这片热土,呈现的变化体现在每一位农牧民群众身边的方方面面:通过5年来的扶贫攻坚,全州扶贫项目累计覆盖10余万户农村群众,贫困村平均覆盖1次以上,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看电视难等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建设村社公路、入户路900余公里,引水灌溉渠新建及修复166.6千米,建设村内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236处,实施人居环境改造12860户,溜索桥改造15座,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国家交通部2009年定点帮扶阿坝州以来,每年投资1.2亿元帮扶阿坝州交通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全州交通条件…… 

  通过多年努力,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全州初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精准扶贫思路和举措,实施精准扶贫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2015年7月1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这被誉为是“下级拖着上级走”的创新性举措,确保了脱贫攻坚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这是一个精准瞄准贫困地区“穷根”的决定,这是一个拿出整套超常规举措的决定,更是一张攻城拔寨的作战路线图。 

  实施脱贫攻坚,具体到贫困群众,就是要“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就是要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还要有好身子。精准扶贫前的“会诊”换来了高效的扶贫成果,州委、州政府开出了精准脱贫良方——变“病急乱医”为“对症下药”;既摘“帽子”又拔“根子”;既打牢“底子”又拓宽路子;既“造血”又“输血”;既连片推进,又精确指导。仅2015年,全州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7亿元,完成贫困人口减贫1.58万人,实现了农村居民人均增收138元。 

  在一项项扶贫举措有力实施下,“十二五”期间,全州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0亿元,完成贫困人口减贫13.57万人,实现了农村居民增收5048元。全州贫困人口数量从2011年的20.9万人减少到7.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30%下降到10.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4663元增加到2014年的7866元,绝对量增加3203元,年均增长20.5%。全州贫困农牧民群众致富奔康路径逐步清晰,扶贫开发总体上已由解决温饱问题、巩固温饱成果,进入到加快脱贫致富、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阶段。 

  阿坝高原农牧民群众与全省、全国各族群众共同实现小康的日子将越来越近了。 

   新展望 绘就一幅美丽民生画卷

  站在新起点、勇做弄潮儿、开启新征程。今年6月,阿坝州出台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农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将《中共阿坝州委阿坝州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新阶段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与17个扶贫专项方案确定的事项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项目支撑,为今后五年脱贫攻坚工作的统筹引导和谋篇布局。 

  “此次制定的脱贫攻坚规划,既是对‘五个一批’帮扶机制的具体表现,也是对精准扶贫、精准施策细化量化。”州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靳东解读道,当前,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阿坝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难点在农村牧区。“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当前,要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扶贫、异地扶贫搬迁、社会扶贫等17个扶贫专项落地生根,必须以崇尚实干、狠抓落实的行动回应群众期盼,唯此,才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难群众和贫困地区如期脱贫退出。 

  “以‘五个一批’为主要规划,精准到户、到人,确保现行标准下,全州7.4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新村建设等17个专项出发,瞄准贫困村,确保60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到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13个贫困县(市)全部实现‘摘帽’,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为达成全州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十三五”期间,全州规划投资1406.3409亿元,其中,贫困人口脱贫项目投资28.1763亿元,贫困村脱贫项目投资167.3612亿元,连片贫困县区域发展项目投资1210.8034亿元。 

  此外,2016年全州17个扶贫专项总投资122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86亿元,占比70%。其中:基础设施、农业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社会扶贫资金7922万元,完成投资23.2%。财政金融投入42590万元,完成投资89.6%。 

  一组组数据鼓舞人心,身边的变化有目共睹。“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民生项目升级蝶变”、“脱贫项目茁壮成长”……一系列发生在农牧民群众身边的真实故事不可胜数,身边的巨变获得的是大家的交口称赞。 

  “脱贫攻坚要见实效,每位村民的切身感受和发自内心的赞许,才是最好的脚注。”马尔康市木尔宗乡腾古村“第一书记”吴贵栋对此深有体会。在办公桌上,一摞厚厚的民情日志本上写满了文字,记录着腾古村的短板、解决措施、以及完成进度……民情日志上的内容是吴贵栋和腾古村携手共进的工作记录,这份记录贯穿了他的“第一书记”生涯。 

  自从村上来了“第一书记”和包村领导、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以及驻村农技员之后,腾古村的变化有了、发展快了:村民反映最为强烈的通信问题和交通问题也终于纳入日程表,前期勘察工作已完成,年内这两个制约村子发展的瓶颈将彻底突破;党群活动中心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拔地而起,从此老百姓终于有了自己的活动阵地;垃圾处理池及排污管道相继落地,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在村内流转土地50亩发展羌活种植,既促进了村民增收,又盘活了“三资”。 

  “推动干部政策向脱贫攻坚一线倾斜、干部力量向贫困地区聚集,把能力强、作风正、工作实的干部充实到脱贫攻坚一线。” 

  “驻村帮扶工作组和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任期不低于2年,不得随意撤换调        离,任职期间提拔的仍须驻村工作。” 

  “坚持‘不脱贫、不摘帽、不换人’硬性原则!” 

  不仅在腾古村,全州606个贫困村,每个村都有1名责任领导、1个帮扶单位、1名“第一书记”、1个驻村工作组、1名驻村农技员。“五个一”行动是全州脱贫攻坚团队的缩影,他们熟政策、同劳作、体民生,他们以朴实的行动,实践着党和国家扶贫攻坚、惠民利农的政策和决心,给一个个闭塞的村寨送去了源头活水,他们在村子站稳了脚跟,他们和群众密切了关系、增进了感情。这一切标志着“五个一”帮扶机制在贫困村落地生根,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有所凭恃。 

  前景鼓舞人心,后劲催人奋发。从精准识别到精准施策,从“输血”到“造血”,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阿坝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走得愈加铿锵有力。“十三五”期间,阿坝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不断加大财政向扶贫开发的倾斜力度,把更多的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可以预见,到2020年,共同富裕的美好中国梦一定能在阿坝这片热土绚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