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新突破 四川甘孜这样做
记者从甘孜州扶贫移民局获悉,近年来,甘孜州结合区域实际,科学规划,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目标,伸出治短之手实施润育工程,运用市场之手创新产业模式,依托党建之手除去群众贫志,再啃“硬骨头”,谋求脱贫攻坚新突破。
伸出治短之手,实施润育工程,激发心志
因地制宜实施“润育工程”。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今年3月,甘孜州委、州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实施“润育工程”激发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的意见》,决定从今年起,在全州农牧区大力实施“润育工程”,进一步激发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迅速在全州吹响“润育工程”集结号,并打响“润育工程”第一枪。甘孜州紧扣州委“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个关键、抓好三件大事、补齐四大短板、夯实五大基础、实施六大战略”总体工作格局,围绕坚决打赢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教育为重点,以文明乡风培育、能人榜样传扬为基础, 通过在全州农牧区鲜明“一个导向”(感党恩、爱祖国、守法制、奔小康),实施“五大行动”(宣教聚力、文化浸润、文明引领、法治普及、典型示范),实现“八个明显”(思想观念明显转变、主动脱贫意识明显增强、致富激情明显高涨、法治思维明显养成、精神风貌明显改观、发展能力明显提升、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确保广大农牧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实现物质与精神“双脱贫”“同奔康”。
宣传教育凝聚脱贫力量。 甘孜州“农牧民夜校”于2016年9月启动建设,2017年1月全面完成2679个夜校建设任务,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牧民夜校”在以集中教学、现场教学和送教上门为主要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甘孜州实际,探索出以“夜晚+白天、固定+流动、集中+分散、线上+线下、定期+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组建“手机夜校”、“马背学校”、“帐篷夜校”、“田间课堂”、“网络学堂”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实现宣讲全网推送、高频覆盖。截止目前,全州建成了一批示范夜校和示范培训基地,今年 1-7月累计开展培训48228场次、培训1029031人次。
文化浸润丰富精神生活。 按照“六有”标准,甘孜州加快推进463个贫困村文化室、203个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院坝)、5个县级应急广播平台和448个村级广播系统、400个阅报栏、30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文化项目,让文化深植农村、感染群众,随着甘孜州文化惠民工程的不断推进,全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逐步完善,文化扶贫工作取得不俗成效。
强化引导提升文明程度。 坚持新村建设与新村扶贫相结合,坚持新村建设和“四好村”创建相结合,坚持新村建设与农村改革相结合,坚持新村建设与产业富民相结合,坚持新村建设与生态环境相结合,坚持新村建设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坚持新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相结合,以“文明村”“四好村”“幸福美丽新村”“藏区新居”等建设为抓手,积极创建州、县级文明村镇,开展“陋习革命”“厕所革命”,教育引导农牧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据了解,今年甘孜州将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00个,力争建成415个,分别创建省州县级“四好村”290个、374个、213个,到2020年实现全州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幸福美丽新村,60%以上的行政村创建成省级“四好村”,90%和95%以上的行政村创建成州、县级“四好村”。甘孜州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统筹推进、东南北部协调发展,以“五大行动”为抓手,严把村村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宽带网络+村村有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室、活动室、购物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夜校培训中心、综治调解中心、主导产业和集体经济+户户有安全饮用水、生活用电、安全住房、广播电视和稳定的收入来源“6+10+5”的建设标准,强力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法治普及引导办事依法。充分运用法制专栏、法制图片展、法制讲座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及与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维权靠法”的良好思想和行为。
典型示范争做带富先锋。 运用“身边好人榜”“善行义举榜”等载体,广泛开展先进典型事迹展览、故事巡讲、公益广告、微电影创投等活动,树推一批群众身边的“脱贫标兵”“致富能手”“致富带头人”和“乡村好人”“新乡贤”等,让群众学有典范、做有标尺。
运用市场之手,创新产业模式,激活心智
开启产业发展新模式。 在炉霍县高原现代生态产业园,一排排大棚孕育着蔬菜生长,走进大棚满眼绿意扑面而来,新鲜的黄瓜、丝瓜,西葫芦、番茄等蔬菜长势喜人。2016年以来,炉霍县按照“土地集中、各村飞地、龙头经营、入股分红”的思路,依托炉霍县“鲜水源”有限责任公司,采用“龙头企业+专合社+集体经济+贫困农户”的股权量化的“四+”“飞地经济”模式,在斯木镇吉绒、若海两个村流转土地,新建大棚,集中种植高原生态有机蔬菜,使“飞地”成为贫困村产业支撑。除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在园内打工的收入也是当地村民的收入来源之一。炉霍县“飞地”只是甘孜州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甘孜州通过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推行政府引导、企业引领、村级负责、群众参与、产业共建、利益共享等联结机制,实现了不同乡镇、村组之间优势互补、利益共享。
开辟产业发展新路径。 破解“戒杀生”,在教育引导牧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上下功夫,着力打破牧民群众生产生活陈规陋习的束缚,大力发展牦牛、山羊、鸡等养殖产业,有效突破藏区高原牧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破解“资金难”,按照“政府扶持+对口帮扶+部门支持+牧民入股”的筹资模式,加大贫困村产业扶持金投入,多种方式筹措促发展。破解“效益差”,合作社产品首先满足本地群众,其次通过对口帮扶企业、龙头企业在县域外销售;算好生产产值、支出成本、收益分配“三本账”,确保专合组织持续健康发展。
开创产业园区新发展。建设“成甘”“甘眉”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集中发展园区,培育产业发展“领头羊”,打破“小、散、乱”格局及品牌创建难、实现加工难、市场拓展难、人才引进难问题。其中,甘眉工业园区自建立以来,在两市州的共同努力下,合作成效初步显现。2016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29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75亿元;入库税金1638万元,使用留存电20.05亿度,留存电补偿费收入3790万元。2017年一季度完成工业总产值0.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9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5亿元,实现“开门红”。
依托党建之手,除去群众贫志,激奋心力
充分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 州、县、乡、村四级联动组织开展移风易俗、破旧立新等各类教育活动,切实抓好文明村寨、文明户创建,共同努力实现“圣洁甘孜遍地美,高原党旗处处红”。
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组织从引导贫困群众克服负面思想,点燃困难群众求富求美求变的奔康热情方面着手,着力引领贫困群众主动参与到集体经济、专合组织等发展过程中,始终带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基层党员干部培养成精准脱贫的“统计员”、扶心扶志的“引导员”。激励党员干部卯足劲冲在前,主动带领贫困群众学技术、学政策、学知识,推动群众脱贫观念的转变和致富能力的提高,让群众在脱贫过程中不做“局外人”、不做“旁观者”、不做“过路客”,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