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脱贫攻坚新动能——阿坝州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1.03.2017  21:33

 

  国际在线四川频道报道(何文宗):脱贫攻坚,自强不息,阿坝汇聚新动能。

  三个相依为命的祖孙,一种顽强的生活信念。家住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绵虒镇克约村四组的村民张茂堂,69岁的他已步入古稀之年,带着年纪尚幼的孙儿、孙女省吃俭用、辛勤劳作,解决了生活困难,自强不息成就了人生。

  今年47岁的唐克镇嘎尔玛村村民程秀芳,曾经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牧民,和丈夫两人守着几十头牦牛过日子。1999年,镇上旅游业刚兴起,程秀芳和丈夫卖掉一些牦牛,在镇上开起了第一家帐篷旅社。没想到,夏季火爆时,10多间帐篷根本不够用。为了发展旅游,若尔盖县和唐克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建议程秀芳和丈夫开一家酒店。如今,她已经转型为坐拥三家酒店、年入300多万的老板。

  以上两位仅仅是阿坝州脱贫攻坚过程中的众多典型人物之一,正是有这些典型带动、群众自发参与,阿坝州的脱贫攻坚工作正在务实推进、成效明显。

 

自强不息的张茂堂(摄影 何文宗)

   典型人物1:自强不息树典范的张茂堂   

  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张茂堂的老伴及长女、女婿不幸遇难,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突如其来的灾难使一个原本完整幸福的家庭几乎陷入绝境,从此,爷孙三人相依为命,生活颇为清苦。

  屋漏偏逢连阴雨,在2013年“7.10”特大山洪泥石流中,张茂堂清贫如洗的家再次受灾,地震后重建的房屋被全部淹没,使原本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本该安度晚年的张茂堂,不得不重新担起重建家园,养育孙儿、孙女的生活重担。

  张茂堂的孙女张小逢现年16岁,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异,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目前正在康定中学读书。孙子张小聪14岁,在当地上学,为照顾孙子,加之张茂堂年事已高,无法外出务工,家里也没稳定的收入来源,只能靠种点粮食作物勉强养家。2015年底,他家人均纯收入还不到一千块钱,一家三口居住在一间不足60平米的简陋木房里,家中连家用电器也没有。

  为了解决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和两个孙子的学习费用,张茂堂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的零星土地,种植果蔬,农闲时还会上山砍竹子编织背篓,到集市上换点钱贴补家用。曾有爱心人士不忍心看着爷孙三人受苦,想要收养张茂堂的孙女,但被张茂堂婉言拒绝了,他说:“我不愿意自己的孙女离开,就算自己苦点累点,也要将孙女、孙子抚养成人,这样,也算不辜负他们逝去的爸爸妈妈了。

  帮扶单位县公安局提出要帮他扩大蜜蜂养殖规模,帮他购买蜂桶的时候,他主动提出自己有一手木匠技术,家里也有现成的木板等材料,蜂桶可以自己制作。“我年轻时候学到的木匠手艺,没想到到老了还能派上用场。”天性乐观豁达的张茂堂乐呵呵地说。截止目前,张茂堂已经制作了80余个蜂桶,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蜜蜂养殖产业渐渐有了回报,今年他家的蜂蜜卖了2000多元。张茂堂说:“每箱蜜蜂的蜂蜜产量每年约50斤,每斤蜂蜜现在可以卖到20元左右,光养蜂每年就会有好几千元收入。

  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张茂堂在高山上发展了3亩地的经济水果产业,自己育苗栽种了青红脆李300多株。他说:“这片果园是我为两个孙儿留下的一点遗产,万一我走了,也能安心了。

 

程秀芳讲述创业经历(摄影 何文宗)

   典型人物2:卖掉牦牛、转型发展的酒店老板

  3月17日,进出“黄河九曲第一湾”必经之途——若尔盖县唐克镇虽然是旅游淡季,但今年47岁的唐克镇嘎尔玛村村民程秀芳脸上闪烁着希望的阳光。

  程秀芳曾经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牧民,1999年,程秀芳和丈夫卖掉一些牦牛,在镇上开起了第一家帐篷旅社。“那时候,唐克镇上没有酒店,我们是第一家。”程秀芳说,“酒店开业后,生意很火爆,旺季时每天爆满,还有很多客人没地方住。”见此情景,镇政府工作人员和她又建议其他牧民开酒店。

  “光是我直接带动开酒店,并给他们提供帮助的都有10多家。”程秀芳说,现在镇上有60多家酒店,而她也把之前的酒店转让后,投资2000多万,重新修建了一间,并于去年开业。“旺季时,每天的营业额能达到3万元,一年下来,估计有300万元的毛收入。

  “目前,已有55家酒店或宾馆加入协会,我们制定了相关的规则,并对外公布了投诉电话,如果哪个宾馆出现欺客宰客行为,我们将严格按照协会制定的规则来进行处理,必须全力保障游客的权益。”唐克镇城管所所长阿普介绍道,为了避免在旅游旺季出现欺客、宰客等不规范行为,唐克镇专门成立了旅游协会,由程秀芳担任会长。

   典型县域:汶川县域经济转型与“脱贫奔康”双赢

  阿坝州汶川县是四川省级连片扶贫地区,一组数据可以看出这些年汶川的脱贫之路:2014年精准识别贫困村37个、贫困人口1603户5455人,贫困发生率8.9%。截至2016年底,汶川县已实现1230户、11个村退出、4311名贫困对象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85%。

  2017年,汶川的目标是16个贫困村退出、252户750名贫困对象脱贫,实现贫困县“摘帽”。

  根据计划,汶川县坚持以一家一户的生活细节作为切入点,深入谋划“造血”脱贫方案,全面推进阳光扶贫,对资金使用、项目实施等情况进行常态化公示,确保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同时,该县还坚持统筹协调,加快建设康养汶川加速转型发展。以“大健康”为统揽,将大健康“五大体系”融入康养汶川建设的全过程,推动产业“一三互动、接二连三”发展。按照“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的总体思路,深化“五大提升行动”,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识好路、引好路,让“脱贫奔康”成为群众自觉行动。阿坝州汶川县委干部王飞认为,树立群众脱贫奔康榜样非常重要。充分发挥能人带动、专合化组织引领、脱贫奔康榜样宣传作用,让贫困群众看到旁人实实在在致富,树立以贫困懒惰为耻、以勤劳致富为荣的思想理念,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信心,把脱贫愿望转化为具体脱贫奔康行动。

  王飞认为,厘清汶川脱贫攻坚最实的县情、最大的“短板”和最难啃的“硬骨头”也非常重要,只有补短板、啃骨头,才能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发展与“脱贫奔康”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