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推进“1+4”工程发展肉牛脱贫奔康——发展肉牛产业精准脱贫的筠连实践

24.05.2016  15:43

 

产业扶贫是扶贫攻坚的核心,也是最有效、最长效的扶贫模式。但是,贫困地区基础条件差,产业发展滞后,贫困群众在产业扶贫中致富无路、技能缺失、资金短缺和风险难担等问题尤其突出。筠连作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于一体的贫困县,在培育产业脱贫攻坚进程中,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并围绕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系统推进1个产业扶贫模式加四大机制的“1+4”工程,有效推动肉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贫困户养牛增收,对于精准扶贫战略下加快脱贫奔康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价值。

筠连根据贫困山区资源禀赋和精准扶贫实际情况,在“山繁川育—藏牛于户”的庭院养牛模式上形成了以党委政府引导为基础、贫困群众参与为核心、市场主体加入为助力的产业扶贫模式。截至2015年底,筠连肉牛存出栏量达13.4万头,实现年产值6.7亿元,被列为全国无公害肉牛生产基地县、国家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县,带动2948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400元。

一、构建资源优化利用机制强信心,破解贫困群众“致富无路”困境

筠连在每年至少安排15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基础上,整合畜牧产业专项项目、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等资金3500余万元用于饲草基地、养殖圈舍建设和技术培训。

一方面,促进自然资源优化利用。作为传统山区农业县,筠连适宜种植优质牧草面积达100余万亩,全年秸秆产量约20万吨。在利用丰富青饲料资源开展肉牛养殖大幅提高利用效率的同时,采取“牛粪-沼气-牧草”、“牛粪-蚯蚓-鸡”等循环经济模式,形成减少化肥用量、面源污染和提高土壤肥力、综合效益的“两减少、两提高”格局。

另一方面,推动能人资源高效利用。探索建立产业扶贫大户帮带激励机制,鼓励大户采取“借、赊、扶、帮”等多种举措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贫困户在大户承诺期内实现脱贫则按每脱贫一户给予大户1000~2000元项目扶持资金作为奖励。其中,双腾镇养牛大户陈道干采用借钱买牛、赊购草料、技术帮扶等方式带动54户贫困户养殖母牛284头,2015年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7800元。

二、构建柔性技术服务机制强能力,破解贫困群众“技能缺失”困境

筠连在增强基层公益服务体系支撑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市场主体和外部专家的技术服务作用。

一方面,优化技术服务方式。筠连有1个从事肉牛产业的全县性协会和4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利用专业合作组织和肉牛饲料商等提供养牛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基础上,还将肉牛养殖技术、饲草种植技术、疫病防控技术等实用技术培训视频植入电视点播系统,让养殖户足不出户就可便捷地学习所需技术。其中,宜宾村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已在全县190余个村布局集饲料供应、农产品营销等于一体的农村电商服务点,植入电视点播系统的技术培训视频日点击率达5100余次。

另一方面,创新技术引进机制。筠连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形成了“科研院校攻关研发+县级畜牧部门和乡镇畜牧兽医站全面推广+村级技术人员驻村指导服务”的三方联动机制。同时,邀请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教授、岗位科学家王之盛教授担任筠连肉牛产业发展顾问。通过培训讲座、“点菜式服务”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2015年培训肉牛养殖贫困群众及技术人员达1.24万人次。

三、构建金融梯级叠加机制强支撑,破解贫困群众“资金短缺”困境

根据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的现实,筠连瞄准产业扶贫的资金瓶颈,叠加政府、社会、银行金融创新举措,有效摆脱了依靠单一金融举措扶贫力度不足的制约。

一是探索创新母牛提供机制,奠定脱贫基础。在适合发展肉牛的贫困村中,政府统一购买并免费发放给每户贫困户一头母牛,奠定其无本发展肉牛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借牛还牛”发展模式,由合作社将优质能繁母牛借给贫困户饲养,并免费提供配种、防疫和技术培训服务,母牛增值部分及母牛所产牛犊归贫困户所有,合作社按市场价格回收销售解决其销售担忧。其中,双腾镇德胜村的筠连县尖峰山种养专业合作社运用该模式已借出能繁母牛136头,其中有78头借与贫困户,带动周边38户贫困户发展肉牛养殖。

二是循环利用产业扶持资金,提升造血功能。创新产业扶持资金利用模式,将其作为贫困户周转使用、无息借款的专项资金。2015年,在筠连镇五凤村、大雪山镇夏泉村等五个贫困村每村给予20万元作为贫困户产业扶持周转金,有效破解产业扶持资金一次性下放到农户手中而帮扶作用甚微的困境。2016年,全县61个贫困村由省、市、县各给予10万元共计每村30万元作为产业发展周转金,同时,县政府为18个乡镇分别建立30万元的非贫困村插花贫困户产业扶持周转金。

三是撬动放大金融信贷资金,增强致富能力。一方面,基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对贫困户评级授信,对贫困户提供不超过5万元的信用贷款,破解贫困户发展产业无资金、无有效抵押物的困境。2015年发放贫困户小额信贷3500万元,支持2865户贫困户发展肉牛产业。另一方面,开发独具特色的“好牛贷”金融产品,为每头肉牛提供不低于6000元的贷款、为每头母牛提供6000-8000元贷款并匹配每年2000元额度的信贷资金,满足其购买草种、饲料等养殖周转资金需求。截止2015年12月,“好牛贷”共计发放贷款4039万元,支持1046户发展肉牛养殖,其中带动318户贫困户发展肉牛产业。

四、构建双重风险防控机制强保障,破解贫困群众“风险难担”困境

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极差,筠连不仅打造以牛文化、牛餐饮为特色的旅游餐饮服务,促进肉牛产业与旅游业、餐饮业融合发展,提高肉牛产业综合效益。同时,还构建双重风险防控机制,促进肉牛产业稳定发展。

一方面,强化保险制度,防范养殖风险。农户凭借市外购买肉牛检疫证明(附耳标号)参加保险,育肥牛、母牛分别为每头4000和6000元/头,保费分别为280和360元/头/年,其中县财政补贴80%。截止2016年2月,全县共计因病及意外死亡肉牛37头,共获得赔付资金15.32万元,有效减轻了贫困户的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降低融资成本,防范金融风险。对于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产业发展贷款,采用基准利率和支农再贷款优惠利率。同时,由县财政按到户贷款年利率5%预留贴息资金,破解贫困户难以承担融资成本的难题,消除贫困农户“不敢贷”的顾虑。2016年,全县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贫困户肉牛产业发展贷款综合贴息。

此外,县财政按贫困户产业发展贷款规模10%的比例设立风险资金,并引进保险公司开展保证保险,形成了承保公司、贷款银行和政府7:1.5:1.5的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有效提高扶贫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撬动金融资金助力产业扶贫。

筠连“1+4”产业扶贫模式与传统的产业扶贫模式至少有三大区别:一是从注重外部力量“输血式”扶贫走向调动贫困人口主动性和提高参与性的内生“造血式”扶贫;二是从较为单一的政府和行业部门扶贫走向利用激励机制撬动社会资源尤其是金融部门参与产业扶贫;三是从以注重农业生产走向结构调整、能力提升、金融支持和风险防控集成创新,在系统破解产业扶贫困境上已经取得实质性突破和明显成效,代表着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向,对提高产业扶贫绩效和优化产业扶贫机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宜宾市筠连县扶贫移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