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成果丰 万千农户腰包鼓

03.02.2016  11:28

 

——雅安市“十二五”农业农村工作综述

 

特色农业发展,果农实现大丰收

五年劈波斩浪,五年攻坚克难。从2011年到2015年,雅安市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农村改革有序进行,美丽新村遍布全市,越来越多的“雅字牌”农产品走向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主体成为全市农业发展的生力军。

 

看数据,“十二五”无疑是幸福生活走进千村万户的五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增幅一直保持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两个高于”态势,为城乡均衡发展做出了最好的注解,农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高。

 

据悉,“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以优势资源转化推进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实力迈上新台阶。

 

特色发展亮点纷呈

 

十二五”期间,我市各县区依托资源禀赋,发挥地方特色,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农村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扶贫攻坚等方面不断刷新成绩

 

2016年1月26日,全市农工委主任会议气氛轻松活跃,各县区农工委主要负责人如释重负,因为盘点2015年各自县区的农业农村工作,大家言之有物。谈成绩,感慨万千;说亮点,催人奋进。

 

在名山,特色产业茶产业收获颇丰,《蒙顶山茶产业转型升级中长期发展规划》形成,“蒙顶山茶”区域品牌和“蒙顶黄芽”单品参展米兰世博会荣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和金骆驼奖,区域品牌价值达17.44亿元,居四川第一。

 

在雨城区,农村改革工作势如破竹,该区于2015年成为全省首批30个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县,建立起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并完善信息发布、价值评估、风险补偿、资产处置等相关环节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果。

 

在天全,幸福美丽新村在二郎山下崛起,该县加强对各新村聚居点自管委的指导,提炼总结出“2+3+N”的新村管理模式,该模式在全市新村管理现场会上被大力推广。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这一年,全市农业系统按照重建、脱贫“双攻坚”总体部署和“农业强底座”具体要求,在我市农业工作史上留下灿烂篇章。收官之年说亮点,离不开“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农村总体发展思路的一以贯之。“十二五”以来,我市6县2区攻坚克难,迎接挑战,各县区依托资源禀赋,发挥地方特色,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农村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扶贫开发等方面不断刷新成绩。

 

除了名山、雨城两区和天全县,其他县也捷报频传。

 

截至2015年底,在芦山县两个农业园区落户的涉农龙头企业11家。2015年,芦山县培育家庭农场27家,比2014年增加15家;培育农民专合社156家,比2014年增加32家,该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

 

宝兴作为全市有机农业的典范,于2015年获得全国首家“有机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县”称号。截至2015年底,全县共有25家有机生产企业和专合组织,获得有机(转换)种植、采集面积达2.31万亩。

 

而在荥经,按照“高山中药材、中高山有机茶、河谷平坝果蔬”的基本框架,该县重点打造“一园、两区、四基地”,全年新发展茶叶产业基地1.5万亩,新发展草本中药材产业基地3000亩。

 

翻过泥巴山,位于我市南边的汉源县和石棉县则在农旅融合发展方面打响了招牌。汉源县依托百公里百万亩果蔬走廊建设,完成了塔山望春、松林涛声、松合花海、芬芳桃园、椒香紫缘等景观节点建设;石棉县凭借精品高效农业和新兴农业业态,实现2015年新发展黄果柑、枇杷等特色产业6.5万亩,成功创建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并被评为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

 

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2%

 

2015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0483元,在2010年5038元的基础上翻一番;“十二五”,年均增长12%,增幅一直保持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两个高于”态势

 

农民收入水平的变化,是衡量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标尺,“十二五”期间,在全市农业系统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民收入实现大幅增长。

 

2015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0483元,在2010年5038元的基础上翻一番;“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12%,增幅一直保持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两个高于”态势。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民增收的依托是什么?从我市农业有关部门,记者获悉,特色产业走廊、幸福美丽新村、农业基础设施等的建设和完善成为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据悉,“十二五”期间,我市百公里百万亩生态茶产业、百公里百万亩生态果蔬产业、百公里百万亩生态果药产业三条特色产业走廊,使灾区变景区、新村变景点、家园变果园,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奔康致富。

 

五年来,我市立足域内资源实际,集中规模连片发展雅茶、雅竹、雅果、雅药、雅鱼等特色优势产业,有序建设三条百公里百万亩生态产业经济走廊。

 

2015年,全市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465万亩,比2010年增加0.6倍,“一县一主业、一廊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成型。

 

而不断升级的基础设施成为农民致富的桥梁。

 

2015年,汉源县大田乡海拔1000米到1500米的山坡上,一口口山平塘点缀其间,一条条沟渠四通八达。以水果为主产业的大田乡告别了缺水的历史,新修的基础设施激活了村民的致富的希望。

 

纵览全市,五年来,全市新增、恢复灌面260万亩,新改建农村公路4906公里,建成高标准农田23.56万亩。解决51万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十二五”期间,我市还抓住灾后恢复重建机遇,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还衍生出农旅结合的增收业态。

 

2015年,名山区前进乡回龙新村村民郑万辉搬进了新家,占地165亩的回龙新村配套有农贸市场、便民服务中心、休闲广场等场所,新村还将完善特色景点和农家乐,形成村景合一、休闲娱乐的幸福美丽新村,吸引游客体验乡村风情。未来的日子,对于郑万辉来说,更加充满希望。

 

数据显示, 五年来,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加快进程,农村面貌显著改善。全市新建成新村聚居点476个,建成农村新型社区289个,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35个,实现了由传统旧村落向美丽新家园的跨越提升。

 

更多的数据,引申出五年来我市农民收入增加的渠道,也展示着农业农村工作取得的硕果:

 

五年间,全市绿色、有机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119万亩,绿色、有机食品产品220余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1件,中国驰名商标8件;数量和质量均呈倍数增长。农林牧渔总产值达230亿元,比2010年增加1.5倍。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面积完成56万亩,土地流转面积14.08万亩,比2010年增加6.4万亩;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102家,比2010年增加44家;培育农民专合组织1860家,比2010年增加2.9倍;新培育家庭农场316家……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十二五”已经过去,“十三五”启航,时间逝去,经验留下,我市农业农村工作正朝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方向前行!( 雅安日报 记者 李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