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全面打响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绵阳市目前还有17万农村贫困人口,如何帮助他们早日摘掉“穷帽子”,成为市委、市政府当前非常关心和持久着力的话题。
市委书记彭宇行近期来连续深入基层调研扶贫攻坚工作,并多次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在贫困户精准识别基础上,进一步精准分析致贫原因,逐户制定差异化帮扶措施,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确保在精准扶贫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坚决打赢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市委副书记、市长刘超也要求,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精确掌握贫困群众信息,逐户摸清致贫原因,对症下药、精确滴灌、靶向治疗,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带领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
当前,一场新一轮的扶贫攻坚战已在全市全面打响。
该扶必扶
17万人脱贫“一个也不能少”
目前,绵阳市还有17.01万农村贫困人口,520个贫困村,2个贫困县,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秦巴山片区、丘陵旱山区、龙门山区,这是绵阳市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
针对新形势下的扶贫工作,绵阳市的策略是: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二年巩固提升”的要求,坚持精准扶贫,在扶贫对象、项目帮扶、资金使用精准上下功夫,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形成扶贫攻坚的整体效应。
按照“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一批”的要求,制定实施规划方案,拿出“真金白银”,整体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学习借鉴巴山新居、彝家新寨等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经验,在基础设施、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五位一体”上下功夫,加快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改善贫困群众人居环境。
加快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力保障、信息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路、水、电、网通过村到全覆盖,整体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有针对性解决贫困村“最后一公里”问题。
加快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不断提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实现应保尽保,老有所养。全方位为贫困群众提供社会服务。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原则,大力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面力量,多措并举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形成帮扶合力。
因人施策
困难群众“缺啥补啥”
今年6月1日,省上出台并正式实施《四川省扶贫开发条例》,要求各地要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绵阳市响亮地提出了要在精准扶贫上下功夫,把扶贫开发的力用在点上,扶在根上,坚持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在具体思路上,按照“缺啥补啥”和“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要求,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急需的项目和需求,放在优先位置,优先实施。坚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三大片区为重点,统筹规划520个贫困村的连片推进规划,采取特殊举措,在推进面上工作的基础上,切实解决点上的突出问题。
运用精准识别成果建档立卡,科学分类扶贫对象,科学划分贫困类型,通过驻村干部针对性帮扶,健全精准扶贫的“管道”,有效解决“扶谁”、“谁扶”和“怎么扶”三大问题,实现扶贫开发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精确瞄准特定人口,实施新村、产业、能力、旅游和生态五大扶贫,加大小额信贷、互助资金、保险等金融支持力度,千方百计促进贫困群众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坚持完善体制机制,用好考核“指挥棒”,不以GDP论英雄,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统筹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
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全面落实《关于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的意见》和“四到县”制度,确保扶贫资金真正用到最需要帮扶的贫困群众身上。
持久着力
“扶贫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要久久为功,集小成为大成,要有打持久战的耐心和信心。”采访中,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绵阳多年扶贫的成功经验是:“要让农村贫困人口彻底脱贫,不能仅限于‘扶上马’,而且还要‘送一程’”。
“持久战”如何打?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要全面综合分析全市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整合各方面力量,通过实施新村、产业、能力、旅游和生态五大扶贫工程,千方百计促进贫困群众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扶贫开发内生动力。农业产业是绵阳市农民增收的基础。当前,绵阳市要以三台(南路)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目标,做好丘区连片扶贫和农村综合改革“两篇文章”,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变。
——坚持旅游开发促进扶贫开发,以“乡村休闲”、“九寨环线”为核心,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农家乐”乡村游等扶贫项目,打造独具地方特色旅游目的地。
——贫困群众最大的困难是民生保障不足,新阶段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之一,就是要把贫困人口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通过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教育惠民工程,确保贫困学生、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弱势群体享有平等教育权,切实保障农村残疾人、贫困老年人、留守妇女和儿童的基本生活。
——坚持整村推进,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动农村生产条件有大改善。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大力气解决好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参与扶贫工作,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大力扶持,努力拓展市内企业院校开展对口帮扶,努力搭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的平台,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全民参与到扶贫开发攻坚战中来。(魏星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