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全面打响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向贫困宣战 坚决啃下“硬骨头”
“我们要坚持整体推进与精准扶贫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思路,主动做好扶贫攻坚,努力夺取脱贫奔康的全面胜利”。6月29日,来绵履新不久的市委书记彭宇行在市委常委会上,对绵阳市扶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部署。
今年以来,绵阳市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市“一号工程”抓,坚持片区攻坚与精准扶贫“两轮驱动”,全力推进绵阳市三大片区扶贫开发,有效地加快了绵阳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1至6月,全市精准脱贫1.3万人,占年度目标任务的31.2%。全市有扶贫任务的7个县(市)在122个贫困村启动实施扶贫开发项目,目前完成相关项目建设的40%左右。
25 万农村困难群众十年摘掉“穷帽子”
在推进扶贫攻坚进程中,绵阳市历来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整村推进和灾后重建为重点,以推广农村实用科学技术为核心,大力实施科技扶贫开发和贫困村灾后重建,全面实现了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目标,取得显著成效。
2001年以来,绵阳市认真组织实施《绵阳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特别是随着《绵阳市贫困村灾后重建规划》的实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改善,特色产业发展粗具规模,最低生活保障全面落实,贫困村灾后重建成效显著。全面完成了《绵阳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和《绵阳市贫困村灾后重建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为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统计表明,新世纪第一个10年间,全市农村扶贫开发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73557.67万元。按照国家阶段性农村贫困家庭脱贫标准,全市农村贫困居民由53.8万人减少到28.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7%下降到6.8%,贫困地区农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180元增加到5030元,十年间共增长4.26倍,25.1万贫困农民自此摆脱贫困,走上了持续增收致富的道路。
全市农村扶贫开发通过科技扶贫、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重点扶贫项目的实施,基本解决了贫困地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用电难的问题。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具有绵阳特色的科技扶贫工作机制,被国务院扶贫办领导赞为“为全国扶贫工作赋予了新的生命,值得全国学习和借鉴”。
新一轮农村扶贫对象达71.09万人2011年11月,国家决定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1196元的标准提高了92%。并将使更多农村贫困人口得到及时有效的帮扶。
按照新的扶贫标准,绵阳市有71.09万农村贫困人口被纳入了新的扶贫对象。目前,这批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地震极重灾区的龙门山脉高山村和丘陵地区旱山村,以及以平武、北川为主的秦巴山区三大片区。
从2011年起,绵阳市计划用10年时间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着力从贫困村村社道路、贫困农户安全饮水、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和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五项重点工作入手,切实让贫困群众收入得到明显提高。
根据《绵阳市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文件精神,绵阳市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国家扶贫标准以下的、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作为扶贫对象。通过建立扶贫开发对象识别机制,健全帮扶信息台账,实行贫困人口动态管理,确保扶贫对象得到有效扶持。
在扶贫工作思路上,以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为主战场,以促进贫困群众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以新村建设为载体,以产业发展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坚持整合社会资源,切实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这一思路,绵阳市将在2020年前,稳定实现全市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贫困村向小康村、新农村转变,贫困户向小康户、富裕户转变,共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从去年以来,绵阳市积极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精确瞄准农村扶贫对象,结合贫困户优势,有针对性地实行定点定向帮扶,有效地推动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结合贫困地区实际,绵阳市在继续做好秦巴山片区平武、北川25个村连片扶贫开发的基础上,在强化“输血”的同时,着重从提高贫困人口自身“造血”功能入手,既解决贫困人口眼前之困,又从贫困人口长远生计出发,努力提升其持续增收能力。
根据省上下达任务,今年绵阳市扶贫民生工程省级目标任务,是扶持4.1688万农村扶贫对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此,绵阳市于3月上旬将全市扶贫解困减贫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并及时制定了《绵阳市扶贫开发工作督查调研方案》,及时召开扶贫开发专项督查调研动员培训会,并组织27个市级部门参与,先后深入16个乡21个贫困村45户贫困农户,对全市9个县市区就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县城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督查调研。全面启动了扶贫攻坚工作。
同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投入。今年以来,绵阳市已争取中央、省、市、县四级投入贫困地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013万元,其中:中央、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033万元,市级财政专项资金280万元,县级财政配套扶贫资金170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4899.46万元、群众投劳折资8159.83万元。
因地制宜开展扶贫小额信贷、“雨露计划”、“易地扶贫”搬迁三大扶贫品牌建设,与人民银行、市财政局等5家单位联合出台了《绵阳市创新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意见》。江油市还自加压力,投入财政资金900万元,实施生态扶贫移民搬迁178户,有效地提升扶贫对象自我脱贫能力。
在扶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当前,绵阳市继续坚持因村施策,因户施法,通过实施“精确滴灌”、“力补短板”,在贫困村村社道路、贫困农户安全饮水、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和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五项重点工作上下功夫,努力让更多贫困人口早日走出困境。(绵阳日报/记者 魏星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