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积极培育“川字号”农业品牌

17.02.2017  16:04

 

——2017年省委一号文件解读

□记者 刘佳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关于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文件)已全文刊发。这是2004年以来,我省连续第14年以省委一号文件形式聚焦“三农”。
    此次省委一号文件共分为5个部分、37条,其中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在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同时,结合我省省情文件有哪些创新和突破?以此为路线图,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三农”工作将如何“落子”?2月15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省委农工委常务副主任杨秀彬对文件进行了解读,本报记者从中梳理出了今年文件的三大热点。
热点1
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培育“川字号”农业品牌
    “当前我省乃至全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杨秀彬表示,此次文件正是坚持了问题导向,突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提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做到 “三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提升质量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优化产业结构、经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更加注重体制改革,增强内生动力。必须把握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市场导向、提高质量效益、促进绿色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五个着力点”。必须守住“三个底线”,即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确保农村稳定不出问题。必须明确 “六大任务”,即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强化农业供给物质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这项改革需要长期推动,所以此次省委一号文件在着眼长远的同时,对今年目标任务进行了落实,这也是今年的最大特点和亮点。”杨秀彬表示,在培育 “川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提供安全无公害、优质专用、特色个性以及功能性等“四类”农产品方面,文件提出了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000万亩等7个目标,建设一批农业、林业、畜牧(水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安全食品生产基地等6个建设目标,布局了成都平原等5大特色农业区域布局。
    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方面,文件提出了确保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等3个目标,加强农产品“互联网+”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等9个建设项目,以及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诚信制度等5项体制机制。
    在培育和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方面,文件提出了培育休闲农业专业村100个等9个目标、以及建设省级乡村旅游提升示范项目29个建设项目。在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了建成高标准农田387万亩等14个目标、以及实施县乡道改善提升工程23项建设项目。在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提出了解决5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问题等6个目标,以及开展农村电视“户户通”建设等13项建设项目。

热点2
聚焦脱贫攻坚头等大事部署重大任务创新工作方式
    “脱贫攻坚是我省当前头等大事,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750万减少到2016年的272万。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既贯彻中央精神,又立足我省脱贫工作实际,提出了要在巩固脱贫成果同时,聚焦重大任务创新工作方式。”杨秀彬介绍说,在巩固脱贫成果上,文件提出了严格脱贫对象认定、退出和痕迹管理,建立完善脱贫对象跟踪监测、动态管理机制,全面落实对脱贫对象的后续扶持政策;要求继续对摘帽贫困县进行扶持,着力解决脱贫户持续增收和因病、因灾、因学、因智返贫等问题,增强退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
    在聚焦重大任务上,文件提出了2017年实现16个贫困县摘帽、3700个贫困村退出、105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要求全面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商资本)带动脱贫攻坚支持政策,确保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个增收产业或1人实现就业;完成33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和1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按年度动态调整后的国家扶贫标准,落实贫困家庭学生助学政策和县域内基层医疗就诊贫困患者个人医疗费用支出控制在10%以内等卫生扶贫政策;聚焦“四大片区”主战场,统筹抓好片区外小区域贫困和 “插花”贫困问题。
    在创新工作方式上,文件提出深入开展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主要内容的“四好村”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要求全省15%以上的村创建成为省级“四好村”,25%以上的村创建成为市级或县级“四好村”;开展“感恩奋进”主题教育,引导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促进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把办好农民夜校作为实现“四个好”目标的有效举措,鼓励和引导在行政村全面开办农民夜校。
热点3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
    自2014年以来,我省新一轮农村改革成效明显。今年,我省已明确将围绕改革主攻方向,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并在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围绕着激活‘人地钱’三要素,此次文件提出了不少创新举措。”杨秀彬说。
    从人方面讲,文件在推动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上有新突破。围绕“三支队伍”提出了政策举措,一是农业科技人员,要求落实《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全面推广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试点经验。二是新型职业农民,提出建立职业农民遴选机制、培养机制、认定机制、服务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让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以个体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三是返乡农民工,提出开展返乡农民工初创培训、创业辅导、创业提升培训,实施农民创新创业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市(州)、县(市、区)设立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基金。
    从地方面讲,文件在放活土地经营权实现形式和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上有新突破。例如明确提出了在确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发展稳定农户承包权、经营权股份化的家庭联产承包股权制;推广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出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建立县域农村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制度,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允许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
    从钱方面讲,文件在创新财政支农方式上有新突破。例如提出了拓展资产收益扶贫试点范围,支持农民合作社或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资产收益扶贫试点;拓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支持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农村水利、农垦等项目建设运营。提出探索财政资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以直接奖补为主向贷款贴息、担保扶持转变等。“总的来讲,就是要进一步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用财政有限的钱去调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到农村去。”杨秀彬说。
    另外,此次文件还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农村改革推进机制上有新突破,例如提出了要推动制定四川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注册登记办法,研究制定农村改革督查考核办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