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要下足“绣花功”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时期,我们坚持对症施治、精准施策,全面打好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巩固成效“三大会战”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是省级贫困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时期,我们坚持对症施治、精准施策,全面打好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巩固成效“三大会战”。
展开基础设施大会战
基础设施不足、生产生活条件差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老区人民。为此达川区高效推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亮出“靶子”,精准靶向“双七有”目标。我们主动对接中央、省、市脱贫标准,制定“双七有”目标,即:贫困村有通村硬化路、有安全饮用水、有生产生活用电、有卫生室、有公共活动场所、有通信网络、有集体经济收入,贫困户稳定收入有保障、安全住房有保障、入学有保障、就医有保障、安全饮用水有保障、生活用电有保障、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有保障,使脱贫工作有的放矢。
找准“路子”,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我们统一制定15个专项达标管理办法。全面梳理贫困村村道拓展、村卫生室建设等必备性项目,形成任务清单,列出时间表,明确责任人,坚持区级层面解决共性问题与乡镇层面解决个性问题相结合,确保“滴灌”精准、富有成效。
挂钩“帽子”,倒逼工作落地。我们出台《贫困村“摘帽”工作问责办法》,明确问责处理6种情形;组建8个督导巡查组,实行“每周反馈、半月调度、每月通报”。2016年以来,新建村卫生室等室(所)170个、安全饮水工程138处,贫困村村道硬化率达100%,社道硬化率达99%。
发展产业提升造血功能
达川区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突出抓好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绿色发展、共享发展。
优化产业发展格局。我们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划分东部、西部、南部三大片区脱贫攻坚战场,加快培育优质粮油、蔬菜、水果、乌梅、生猪五大主导产业,着力打造达川乌梅、安仁柚、米城大米、达川双椒、达川柑橘五大特色品牌,形成了片区功能各异、主导产业相互补充、特色品牌竞相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我们按照“龙头企业+村+基地+贫困户”“农旅+村+贫困户”等发展模式,鼓励贫困村发展“多村一品”“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路径清晰。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为引领,通过综合改革释放农村生产力,发动贫困村流转土地4万余亩、托管土地2万余亩,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区财政为每个贫困村注入产业发展资金10万元;创新设立贫困户产业扶持周转金,为每个贫困户安排1万元。积极鼓励贫困村贫困户使用周转金发展种养殖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业,推动全区14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面达标。
我们开办农民夜校,开展感恩奋进主题教育和“五崇尚五反对”活动,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使“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涌现了一大批脱贫致富能手。
既要脱真贫也要防返贫
达川区提出“不让一个已脱贫群众返贫”,注重脱贫效果的连续性、持续性,坚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帮扶力度不减,严格落实“5+2”驻村帮扶工作机制,持续发挥联系党员干部的督导作用和帮扶部门的主帮作用,做到贫困人口不稳定脱贫帮扶机构不撤、帮扶人员和帮扶部门责任不减,保证全区9.2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持续得到帮扶支持。
帮扶政策不减。认真落实“回头帮”措施,对摘帽贫困村一次性补助资金10万元,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增收产业、落实民生保障等项目。对脱贫户按每户每人200元的标准补助到乡镇(街道),统筹用于产业发展,继续享受原有扶贫政策,确保人均纯收入每年递增不少于6%。
帮扶要求不减。将巩固脱贫成果工作与减贫工作同检查同考核,严格实行工作痕迹管理,扎实开展脱贫攻坚督导巡查,及时发现返贫苗头,迅速制定“回头改”举措,确保4.63万已脱贫人口真脱贫。
达川区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扶贫攻坚战略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突出农民增收、下足“绣花”功夫,在2018年摘掉贫困帽子;着力在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不断提升区域发展质量和效益,到2020年全面建成区域中心城市核心极和川东北经济强区,谱写新时代跨越发展新篇章。
(作者许国斌,为四川省达州市委常委、达川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