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罗江路径”

12.04.2016  13:16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童登俊 闫新宇

    扶贫攻坚如何既摘“穷帽”又拔“穷根”?

    德阳市罗江县给出的“配方”是——

    采取“三准三确保”措施,探索创新模式全面脱贫攻坚,实施精准扶贫,通过建档立卡,量体裁衣制定脱贫措施,多措并举夯实精准扶贫工作。加快培育有规模、能见效、上品牌的产业,由“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构建布局合理、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格局。

    在精准扶贫战略推动下,罗江县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依托财政扶贫资金支持,帮助贫困村实施扶贫产业园项目,助力贫困群众拔掉“贫根”。

    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罗江走出了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

    不久前,省委组织部长范锐平调研时,对该县慧觉镇进行了肯定,“村里探索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好路子,希望进一步总结提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路径一:集结人才

    让村民先“富脑袋”,再“富口袋

    “种果农,请听着,专门来把果树说,果树冬管是工作,实用技术要多学……”一大早,罗江县鄢家镇星光村的刘复东吃过早饭就哼着自己编的快板出门了,每天到果林去转一圈是他的必修课,看看树木成长情况,和乡亲们聊聊天,交流种果树的经验技术,对他而言,这既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生活。

    种了20多年的果树,经验丰富的刘复东如今已经成为了村里的技术指导,村里大大小小合计2000多亩水果园里到处留下了他的脚印和汗水,不仅自己依靠种果树过上了好日子,也帮助村民们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虽然我学历不高,但说到栽种果树,我还是有点经验办法的,去年我就带了2个徒弟,都是大学生呢。

    作为村民打心里认可的“土专家”,刘复东被罗江县认证为首批名师,纳入全县农村实用人才库,用自己的特长优势带动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记者从罗江县扶贫办了解到,一些贫困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人才,往往是上了致富项目,村民们因缺少技术,造成项目匆匆上马又匆匆下马,没有成为贫困户脱贫的“金饭碗”。

    因此,为了让扶贫工作开展得更加有效,该县创新扶贫机制,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库,按照种植、养殖等分类,全面收纳县域内现有的农村人才年龄、技术等信息,把深藏于田间地头的“土专家”、“田秀才”,按照全县特色产业和规模,分类组建了翠冠梨、贵妃枣、薄壳核桃等产业农村实用人才库,借此让村民先“富脑袋”,再“富口袋”。

    凡是纳入实用人才库的人才实行动态管理,对示范作用带动不明显、技术支持不到位、项目验收不合格的人员,每年将予以定期淘汰。结合该县未来产业培育及发展,及时将成熟的新兴产业农村人才吸纳入库,为将来的发展储备可持续发展动力之源。

    路径二:创新模式

    贫困户照样当“老板

    慧觉镇龙王村三组贫困户刘木贵紧锁的眉头舒展了。

    今年,他终于不用再出远门了,每个月在村上的枣子扶贫产业园股份专业合作社有1000元左右的固定收入,年底还有分红,还能在家照顾年迈的母亲和病重的儿子。慧觉镇枣子扶贫产业园股份专业合作社今年6月第一批蔬菜将上市,龙王村的32户贫困家庭将正式踏上脱贫路。

    这只是罗江县开展精准扶贫行动的一个缩影。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罗江县创新扶贫模式,认准产业,打造专属贫困户的可循环农业产业园,既破解了贫困村无集体经济“空壳村”难题,又深化了农村改革,切实做到了“六个精准”,找到一条稳定、可持续的扶贫新路。

    罗江县坚持以支部领导实施、项目集中建园、资金成为股份、股权精准到户的形式整合省、市专项扶贫资金981万元,建设慧觉镇龙王村(贵妃枣)、明月村(春见)、二龙村(春见)产业园,新盛镇金铃村、宝镜村、鄢家、蟠龙、金山、白马关6个镇建设规模大小不等,贵妃枣、春见 、莲藕、蚕桑、雪竹、中药材等12个不同特色产业的扶贫产业园区。

    龙王村的贵妃枣产业园将在两年后挂果,预计年产值可达130万元。而在此之前,专合社还将通过林下种植蔬菜的方式,解决贫困户前期收益问题。

    慧觉镇副镇长张述勇介绍:“这是一个全封闭的产业园区,这个园区的所有股东全是贫困户;每年底村‘三委’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户及时退出,应扶持对象及时纳入,实现扶贫资金滚动使用。”     

    截至目前,罗江已投入财政资金815万元,先后在蟠龙、新盛、鄢家、慧觉等6个乡镇10个村实施扶贫产业园项目,发展雪竹、柑橘、莲藕等农业产业,500多户贫困户将依托扶贫产业园脱离贫困。

    路径三:扶志为先

    扶贫先扶志 人穷不能志短

    在创立扶贫产业园的基础上, 2015年11月18日,鄢家镇拦河村试点组建“村民扶志协会”,以“扶贫攻坚、扶志为先”的理念,从“扶志、扶智、扶治、扶自”四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以表演节目的方式向贫困居民宣传自立自信,敬畏法律、自力更生、敬老爱幼、邻里和睦、爱护环境,以实现精神和物质同步脱贫为目标。

    今年春节时,拦河村送出的十户慰问物资有两户居然拒绝了。“你们把这些东西送给其他比我更贫困的村民吧。”严开明告诉当地镇村干部。“慰问物资都已经送到家门口了还不要,这是在扶志协会成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鄢家镇副镇长吴丽娟介绍,“村民扶志协会”是整合老年协会、公民道德协会、邻里乡亲互助会等社会团体组建而成,将当地43户贫困户73人全部纳入协会。协会组织会员在每月固定时间以及国家法定节假日开展活动,活动由当地群众自编自导自演。

    “在没有扶志协会宣传时,去年1至10月村民纠纷八起,上访三起,成立了扶志协会到现在,村民的纠纷目前一例都没有出现。”吴丽娟告诉记者。

    路径四:产业托管

    种植大户当上“产业CEO

    不光是本土人才的充分挖掘利用,罗江县还把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洋专家”与农村实用人才库内的“土专家”结合起来,按照“一镇一主业”兼顾“一村一品”的要求,对全县所有的贫困村和“插花”贫困村进行全面产业规划。

    扶贫项目进村,专业人才帮助落实,扶贫的措施和方法不仅限于此。

    “扶贫资金毕竟有限,项目整合是当下比较好的出路。”罗江县坚持全县一盘棋,坚持“渠道不变,使用不乱”的原则,大力将其他涉农项目整合到扶贫项目中来。在整合过程中,该县突出扶贫项目重点发展产业和整合项目重点配套基础设施的重点,通过项目整合达到“1+1>2”的良好效果。

    “目前,我县扶贫工作又有了新的思路,就是进行产业托管。”针对部分贫困村无劳动力、缺资金、缺技术、产业落地无人管的问题,在征求贫困户意见后,将产业交到专业人才、大户、龙头企业或专合社手中进行产业托管,托管人每年按照产业发展周期(1-3年)按照不同标准给予托管费用。

    “这种方式相当于村民集中聘请专业人才或种植大户来当这片产业的CEO,每年按照标准给CEO付托管费用。到了产业培育成熟后,村民还可决定自管还是托管。产业托管的方式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初期技术、管护、培育的难题,为贫困户增收奠定了基础。

    据悉,目前该县农村人才库内共有各类人才近60人,全县凡是有农业产业的地方就有一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再加上专业专职人员对新培育的产业一管到底,直至产业培育成熟,对已见成效的产业提档升级,提质扩面,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乃至村民逐步过上富裕日子。

    漫步罗江乡间,一条条平坦道路,一块块平整田地,一个个富民产业,以及群众奔忙的脚步、脸上洋溢的笑容……无不见证着该县扶贫开发的可喜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