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恩阳探索”

10.09.2015  10:07

构建“巴山新居”+“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大农业格局,描绘“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新画卷

 

扶贫攻坚如何既摘“穷帽”又拔“穷根”?

 

巴中市恩阳区给出的“药方”是:依托“巴山新居+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形成大农业的发展思路,加速构建“1236”小时产业圈,加快培育有规模、能见效、上品牌的产业,构建布局合理、市场竞争力强、具有恩阳特色的“三业四圈五带八园十村”产业格局。

 

在此战略推动下,恩阳农民增收致富梦想变成现实,人均纯收入快速上升,2014年全区人均收入达到7176元,增长12.2%。

 

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恩阳走出了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5月,省委常委、省委农工委主任李昌平深入该区督查调研后,对其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全域式造血

 

—— 构建特色产业新格局

 

一幢幢白墙黛瓦的新居错落有致,一条条宽阔整洁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一盏盏太阳能路灯新颖别致,一片片葡萄园首尾相接生机盎然……

 

走进恩阳区关公乡西南村,犹如走进了一幅清新美丽的水墨画。

 

种一亩葡萄可收入1万至2万元,销路政府都帮我们打点好了,成都可以卖,‘巴食巴适’上还有直销店。”因为种植葡萄,西南村这个曾经的穷山村变身为如今的“金窝窝”,“山民”变成居民。可以说,葡萄就是西南村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果”。去年,该村还成功获评为全国第四批“一村一品”示范村。

 

一颗小小的葡萄缘何让曾经的贫困村发生如此巨变?

 

立足自身特色,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是关键。”恩阳区委书记梁津华表示。

 

按照产业先行、产村相融的要求,恩阳突出“绿色、生态”优势,连片规模发展芦笋、川明参、银杏三大主导产业,适度发展猕猴桃、葡萄、莲藕等特色产业。同时,大力开发休闲农业、生态观光、度假娱乐、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业,着力构建“巴山新居+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大农业格局。

 

构建大农业格局促进增收致富,这是全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战略。”恩阳一主要领导介绍说,“建区以来,我们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巴山新居建设,基本形成了‘三业、四圈、五带、八园、十特’的产业格局,实施4种土地流转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民收入增长迅速。

 

截至目前,恩阳区共完成巴山新居聚居点规划215个,改造农村土坯房1.5万户,建成中心村6个、聚居点98个、农村廉租房326套,聚居农村居民8500户3.2万人,成功创建钟家坝、高店子等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庄38个。

 

按照产村相融的要求,全区已建成以上八庙为核心的芦笋产业园3万亩,以渔溪为核心的川明参产业园2万亩,以柳林为核心的银杏产业园2.5万亩,以石城为核心的城郊商品蔬菜园5万亩;培育种养大户800户、各类专合组织230个;发展农家乐112家。

 

下一步,恩阳区计划栽植时令、特色蔬菜30万亩(复种),种植优质水果4万亩,发展芦笋产业10万亩、巴药(川明参)产业3万亩、银杏产业观光带3万亩,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00个、家庭农场300个、龙头企业10家、专业村50个、大户1000户,建成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96个,实现农民年均增收14%。

 

家门口致富

 

—— 培育现代农业新主体

 

猕猴桃藤蔓搭成的绿色“棚帐”漫山遍野,纸袋包裹着的猕猴桃挂满枝头……

 

自从村里种上猕猴桃后,我把家里的5亩多地都入了股,我和老婆都在园区里干活。一年下来,务工收入3万多元,加上股东分红,一年收入上10万。我准备把外面打工的儿子也喊回来干活,离家近!”今年67岁的徐炳林是恩阳区渔溪镇五岭村村民,也是该村猕猴桃基地的股东和员工。在这以前,徐炳林的5亩多地种玉米、红苕,一年收入还不到1万元。对未来小康生活,徐炳林充满了信心。村里像徐炳林这样的留守老人在家门口挣钱的不在少数。

 

五岭村有耕地面积1100亩,一直以来,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农民收入捉襟见肘,一年种粮食的收益远远比不上在外打工的收入。据统计,2008年,村里剩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已不足10人,土地撂荒面积达60%。通过引进猕猴桃专业合作社,五岭村探索出了一条“土地入社、统一经营、农户参与、按股分配”的新型土地流转模式。目前已发展猕猴桃产业515亩,农民每年人均增收上万元。

 

多亏产业发展,要不人都迁走完了。”说起今天五岭村的变化,五岭村村支书吴奉初颇有感触。

 

五岭村的变化在恩阳不是个案。通过鼓励、吸引一批返乡务工人员、城市工商资本等投资农业,扶持、发展一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专合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恩阳逐步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

 

据统计,恩阳全区25个乡镇(街道)回乡创业人数达115人,且呈逐月增长态势;创业项目达103项,其中养殖业61项、种植业32项、休闲农业5项,预计投资5.9亿元,实现产值9075万元。

 

全区共培育壮大龙头企业16家(省级龙头企业3户、市级龙头企业4户)、农村专合组织180个、家庭农场90个、专业村15个、种养大户800家,辐射带动农户3594户13231人,帮助2428人实现就业。

 

今年来,恩阳还将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作为城乡统筹的重中之重,协调涉农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了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开展实用技术和高产增效技术的普及,大力培养农业技术推广型、农村生产经营型、农村服务型、农村管理型等现代新型职业农民。截至目前,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5.2万人次。

 

除此之外,恩阳还通过引进一批真正有实力、真心经营农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区农业的提质增效。仅今年上半年,恩阳就引进国科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四川桃梨橙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天香地权农场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余家,辐射带动了全区产业的扩面升级。

 

立足于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恩阳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合组织的利益联结作用,构建起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专合组织和种养大户为纽带、以农业科技为驱动、以金融保险为保障的利益联结新机制,并形成了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专合组织四驾马车齐头并进的新格局,大力推动着恩阳现代农业发展。

 

立体拓富路

 

—— 挖掘财产性增收潜力

 

观音庵村聚居点新居建成后,采用“公司+专合组织+农户”模式,引进业主成立专合组织,流转土地400亩,种植了200亩葡萄、200亩莲藕。2014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23元。

 

下八庙镇安居村聚居点新居建成后,流转土地600亩,采取“公司+专合组织+农户”的模式发展400亩葡萄产业,200亩银杏产业。2014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46元。

 

像这样通过流转土地,增收致富的乡村在恩阳还有很多。

 

在下八庙钱库村,村民如今可通过土地出租、园区务工、返租经营等方式获得多重收益。该村的1500多亩猕猴桃产业园未投产前,农户收入主要为每亩土地租金600元,园区务工每亩3000多元,每年每亩收入4000多元。投产后,农户收入有2种方式,一是农户投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返租,每亩按收入的50%分成,每亩每年能收入10000—12000元;另外一种是农户只出劳动力,按照总收入的20%分成,大约每亩每年收入6000—8000元。

 

造血发展,恩阳坚持探索多元增收路径。”恩阳区委副书记、区长王清平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全区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试点工作作为新区“三农”工作的重要工程来加强探索与实践。

 

在保障农民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恩阳成功探索总结出了“流转返租、效益分成” “专合引领、分户经营” “土地入社、按股分配” “地劳入股、保底分红”4种土地流转经营模式,流转耕地3.2万亩,实现抵押融资贷款1.5亿元,切实构建起了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径。

 

在“政府主导、部门主抓、行业主帮、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扶贫工作格局带动下,如今,恩阳户户有增收项目、村村有特色产业,广大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四川经济日报 记者 何菊 张萍彭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