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四川林业情暖山区

10.01.2017  18:06

 

 

核桃丰产园

        2016年年关将至,四川各地年味渐浓。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克枯乡大寺村贫困户张号杰已经宰杀了年猪,备好了年货迎接新年;德阳市罗江县合圣村贫困户罗大寿为家里每个人都置办了新衣;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贫困户李荣凯赶在新年前搬进了新家……

        林业一线,精准扶贫捷报频传。

        四川省林业厅定点帮扶大寺村,7户18人脱贫;省林业厅对口帮扶卧龙特区,9户32人脱贫;林业科技扶贫示范村广安市恒升镇代龙村实现整村脱贫;林业生态旅游扶贫示范村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传子沟全村55户村民已提前实现小康……

        四川林业扛起山区脱贫致富的大梁,在2016年频频使出“组合拳”,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让山区老百姓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感受到了真切的幸福。

        生态扶贫养绿生金

        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幅员300万亩的崇山峻岭是近5000人和150只野生、234只圈养大熊猫共同的家园。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早已与国宝大熊猫的保护事业密不可分。

        多年来,卧龙一直坚持以农户承包为主的天然林“协议管护”模式,让老百姓通过直接参与造林、护林、栖息地巡护,提高经济收入。

        2016年,利用天保工程巡山护林经费90万元和省林业厅下达的建卡贫困户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30万元,卧龙镇、耿达镇分别组建了一支森林生态管护队伍,吸纳贫困人口30名,实现人均年收入1万-1.2万元。

        生态扶贫,是林业扶贫的首要举措。

        针对贫困地区与生态脆弱区、生态重点地区高度重合的特点,四川省林业厅整合天保、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涉林项目资金,将60%以上的中央和省级林业财政资金投入“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2016年共投入资金58亿元,占全省的61%。

        省林业厅还统筹整合资金1.1亿元,编制了生态护林员实施方案,直接帮助3万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同时,协调中航安盟公司结合森林保险业务,每年出资1800余万元,选聘2500名贫困人口就地转为护林员,通过参与造林护林,让他们有稳定的收入。

        生态扶贫,让卧龙受益匪浅。

        2016年,卧龙顺利完成了9户32人脱贫任务。通过均衡发展生态保护业、生态种植养殖业、生态旅游业,卧龙拟在2017年实现全区脱贫,并率先在藏区建成小康社会示范区。

        同样受益的还有巴中市平昌县。

        平昌县近日宣布,未来5年每年将投入128万元,在全县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中选聘378名生态护林员。

        当前,四川省级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已经启动,按每亩每年4元聘请农牧民管护湿地,每亩每年25元标准开展退牧还湿。四川将着力实现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的双赢。

        科技扶贫变绿为金

        大寺村建卡贫困户张号杰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家的青脆李一年的收入居然达到8.5万元,一举脱贫。

        张号杰说:“以前我们没有掌握栽培管理技术,树林挂果后,果子还没成熟就已脱落了,多亏了省林业厅科技人员送来的修枝管理技术和肥料。来年,我的脆红李收入还能提高呀。

        守着绿水青山,却没有打开“绿色银行”的密码,祖祖辈辈过着贫穷的生活,这是山区最普遍的现象。

        科技扶贫,打通了变绿为金的“最后一公里”。

        2016年,四川省林业厅组织省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林业技术部门的专家,统筹省、市、县、乡的林业科技人员,组建了“四川省林业科技扶贫专家和技术服务团”,以推广技术成果、解决技术问题、提升技术能力为重点,强化科技培训和成果推广示范,在88个贫困县大力开展“千乡万村送林技”行动,助推脱贫攻坚。

        “千乡万村送林技”,帮助各地群众解决核桃、花椒、竹子、油茶、油橄榄和林下种养等九大类技术问题200余项,发放技术资料九大类40余种60万余册(份),向贫困农户发放林木专用肥60余吨,发放核桃、花椒和珍稀用材树种苗木200余万株。

        “花椒又丰收了,我们又该分钱了哦”,在广安市恒升镇代龙村提起花椒,村民们无不露出欢欣的笑容。

        代龙村为四川省林业科技精准扶贫示范村,其中贫困户87户185人。曾经,全村依托退耕还林栽植了花椒1000亩,但产量非常低。后来,通过林业科技人员的指导,该村组建专业合作社,与四川农业大学联合选育优良品种,不断吸取和创新花椒丰产栽培、管理、采摘新技术,发展“广安青花椒”3000余亩。

        2016年,代龙村的花椒进入丰产期,亩产突破14000元,实现了整村脱贫。

        科技扶贫,在山区衍生出一个又一个财富故事。

        产业扶贫多绿多金

        生态旅游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毋庸置疑。

        据测算,生态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5元,生态旅游行业每增加1个工作岗位,就能间接为相关行业创造6个就业机会。

        “四大片区”均是林业资源富集区,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经济的独特优势。按照“创建一个森林公园,打造一处生态旅游景区,带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的思路,四川省林业厅生态旅游千村万景扶贫专家服务团走进了一个个贫困县。

        2016年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暨合江县荔枝节,让位于乌蒙山区的泸州市合江县赚得盆满钵满。

        60多个专业合作社、500多名经纪人活跃于荔枝产地和县内外市场,他们通过订单销售、网络促销、乡村旅游促销和拓展外销市场等手段,实现销售收入9.3亿元。

        通过举办大熊猫、花卉、果类、红叶和湿地等系列生态旅游节会,2016年全省林业生态旅游实现产值750亿元。

        产业扶贫,就是在山水上做文章,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生态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林农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在这个雾霾肆虐的冬季,巴中市一直以前三名的成绩领跑四川空气优质城市排行榜。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巴中市绿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位于巴中市城郊结合部的苏山村,是巴中市探索实践森林康养产业的示范基地。巴中林业部门引入弘昌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该村投资2.8亿元,流转土地2000余亩,兴建现代产业园区3个,打造园区森林康养步道25公里,建设休闲娱乐广场1处和2000平方米的垂钓水域,并依托“巴山新居”将该村建设成为集“自然、休闲、康养、教育”于一体的乡村康养基地综合体。

        在产业基地的带动下,该村农户融入“公司+基地+农户”产业链条,通过发展水果、流转土地、园区务工增加收入。目前,园区内有务工农民150名,年人均收入2.7万元。

        康养基地建设带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该村兴办林家乐18家,周边3村发展林家乐13家,年收入25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500个,帮扶1200户农民增收致富。

        据统计,2016年,“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1200万亩,林下种植基地120余万亩,林下养殖基地70余万亩,森林康养基地21个,生态旅游游客达到9000万人次,林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17%,高于全省平均值近5个百分点,带动贫困户66.2万人。

        省林业厅下派大寺村第一书记杜斌不负众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通过改善交通、修通公路,优化经济林结构,提升李子、蓝莓和中药材产量,建设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等措施,让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23人中的7户18人在2016年实现脱贫。杜斌说,大寺村这样的高半山区,只要念好了“林业经”,打好了“组合拳”,脱贫致富并不难。

        未来几年,四川林业还将高位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省林业厅厅长尧斯丹说,到2020年,“四大片区”农民年人均林业收入要达到1700元,其中重点贫困村农民年人均林业收入达2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