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 高质量打赢“三大攻坚战”
□曹立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因此,打赢“三大攻坚战”是兑现政治承诺、保持经济稳健发展与促进生态惠民的必克之关,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求。
打赢“三大攻坚战”有难度,需要有力度。四川省如何高质量打赢这“三大攻坚战”?需要恪守风险底线、培育增收产业、确立生态思维,以确保风险隐患得到有效控制,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恪守风险底线
以“去杠杆”实现经济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存在的金融风险隐患主要有两个基本的背景:一个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另一个是中国正在大力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会导致不良贷款率的提升,增加银行的信贷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推动银行进军新的资产类别和业务模式。世界范围看,金融危机往往发生在技术革命和所谓的经济奇迹之后,因为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开始高估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化改革允许更多的银行超越之前简单的存贷款业务,促使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业务快速增长,混业经营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而当前的金融监管现状还跟不上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的步伐,导致监管出现空白和重叠。一些东亚国家在由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过程中,都曾出现了较大的金融风险冲击,甚至发生金融危机,这值得我们警惕。当前我国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是,面临巨大的风险挑战不可小视。因此,要加强金融机构风险内控,把握好力度和节奏,真正做到既防出人意料的“黑天鹅”(小概率风险事件),也防“灰犀牛”(大概率风险事件),维护金融安全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要素,金融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杠杆和助推器的作用,有效利用好金融的杠杆作用,能够高效组织和配置各类资金,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是,过度使用高杠杆,则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因此,防风险要真正解决好我国杠杆率的问题,结合深化金融改革实现去杠杆。
四川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核心在于以底线思维坚决防守住系统性风险。一是完善金融信用体系,事先进行风险监测,从源头预防企业债务违约问题。二是要加强金融监管,不仅在金融创新中注重风险防范,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严厉打击金融违法及犯罪行为。三是要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格规范地方政府发债渠道,严密监控隐性债务。四是要积极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发展结构,强化金融行业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
培育增收产业
以“绣花”功夫推进脱贫攻坚
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让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也在于精准。瞄准特困地区、贫困群众、特困家庭,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庭。正如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四川代表团讨论时所指出,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则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特别是“三区三州”(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以及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贫困县和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贫困村,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从2018年到2020年不到三年的时间,为了确保这一战略目标最终实现,必须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必须坚持大扶贫格局,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坚持将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脱贫相结合,坚持把农民组织好、把产业培育好,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做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真贫、真脱贫。
四川凉山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国家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历史源远流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也是四川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春节前夕在凉山视察期间,对凉山州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下足“绣花”功夫,提高脱贫质量,进一步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确保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到2020年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
特困地区群众收入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遇到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等困难问题,脱贫难巩固更难,一边脱贫一边返贫的问题比较突出。所以,防止返贫和当前脱贫同等重要,既要攻城拔寨、又要长期巩固。从现实来看,促进特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必须着力在培育增收产业上下功夫。一要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做大主导产业、做强县域经济,努力夯实支撑脱贫攻坚、带动群众增收的基础。二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思想,坚持保护优先,厚植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林业经济、健康养生等绿色产业,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三要因户施策发展增收产业,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畜牧养殖、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富民增收产业,支持发展农业合作社、贫困户入股分红、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模式,拓宽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的渠道。
确立生态思维
以“大保护”实现绿色发展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提供生态产品也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本身就是提供生态产品。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保护性开发利用,挖掘自然生态的市场价值,增强重点生态功能区自我造血功能和自身发展能力,使“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需要肩负起“大保护”的重责。首先,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四川应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鼓励绿色创新,使自然资源合理发挥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其次,积极践行联防联控、河长制等制度措施。成都平原的大气污染需要相关地市跨区域协作,共同打赢蓝天保卫战,沱江、岷江等河流也需要相应的党政负责人重点关注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等工作;再次,推动环保督察常态化,强化督政查企力度。不少“散乱污”企业在上一轮环保督察中得到了有效规制,而党政同责、终身追责等制度也进一步促使政府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以及对自身行为的规范。污染防治需要“回头看”,四川应继续积极推行省级环保督察,巩固深化中央环保督察的有效成果;第四,鼓励公众参与,实现环境保护的社会共治。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企业的义务,同时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有利于形成全方位的环境治理格局。(作者系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