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抱团养牛”破解致富难题

30.06.2015  11:03

编者按:肉牛重点乡镇13个、1000头以上的养殖专业村 29个、规模养殖场 58个、适度规模养殖户 1200多户、肉牛养殖专合社 33个;去年肉牛存出栏量13.05万头,其中出栏3.85万头,实现产值6.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813元……一组数据,说明了川南山区县筠连为何被列为农业部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县、四川省首批肉牛标准化生产基地县。而该县筠连镇的五丰村欲打造“川南肉牛第一村”,其底气何在?

6月16日早上,记者走入肉牛养殖户母绪香的标准化养牛圈中,她正把牧草加工成牛饲料,而圈里的10头西门达尔牛则津津有味地嚼着牛槽里的草料。“不累!在村里的养殖户中,只喂养10头牛的我仅算是一般养殖户!”母绪香笑着说,她家每年可出栏肉牛3至4头,一年可增收5万元左右。

从传统种粮到专业养牛的产业升级路,五丰村的养牛致富路并不平坦:养牛的路子怎么走?养牛的资金如何筹?养牛的技术怎么解?养牛的风险如何破?任何一个问题解决不妥,就难以让农户放下传统家什,真真正正变成现代“牛倌”。

路子怎么走?

出门就是馒头山,地瘦缺水没有田。”五丰村支部书记赵阳均说,因缺水、交通等原因,村里先后发展过蚕桑、果木等产业,都因土质、规模等原因最后失败了。因为贫困,全村370户人,最多时竟有100多户村民锁上门举家外出打工。

支部走前头,群众有奔头。”要以养殖肉牛作为全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首先就必须破解养牛之路怎么走,解决大家一起养、一起富的问题。“支部的‘引领’和党员的‘带头’,让我们破解了这一困惑。”赵阳均说,针对村民不愿改变传统种植模式、不愿承担产业转型带来的风险、不愿进行大胆尝试等心理,村党支部在充分分析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村组干部、党员首先带头进行了养殖:全村11名村、组干部均养殖肉牛10头以上,而赵阳忠、刘宗芹等一大批党员也积极响应,养殖规模最多的达30余头。

有了示范,有了党员、干部向村民们宣传养牛的好处,并毫不保留地把技术和经验无偿传授给村民,就有了发展肉牛养殖的第一步。同时,村里实行村组干部联组包户制度,即6名村干部联系5个组、23名党员、100户普通群众;5名组干部联系40户产业大户;通过“一对一”联系,提供咨询服务,帮助解决养殖中的实际困难……党员、干部的服务赢得村民信任,而随着养牛经济效益的显现,更多村民开始养起牛来。

资金如何筹?

牛是大宗买卖,养牛的前期投入往往让有心养牛的农户因“缺钱”而却步。为解决养牛启动资金难题,五丰村充分发挥金融“叠加效应”,即通过资金循环利用、资金互助、推动金融入驻等方式,让农户摆脱了“钱从哪里来”的桎梏。目前,村里有了肉牛专业养殖合作信用贷款,银行以五丰村肉牛养殖协会为平台,对养殖农户的贷款额度、信用情况、养殖规模、资产数量进行综合评估,分梯度提供5—10万元的贷款金额。据悉,仅该县邮储银行就累计为80余农户壮大发展规模提供资金达600余万元。

技术怎么解?

五丰村采取“”和“”的结合,即通过邀请畜牧专家、肉牛养殖专业技术人员等,围绕肉牛繁育、养殖、育肥等10个方面,每年集中组织养殖户进行5次以上专业技术培训,解决了养牛技术难“”的问题。而通过公布技术咨询、专业防疫员固定日坐班等形式,则解决养牛技术日常的“”的问题。

风险如何破?

去年年底,我家的一头母牛因疾病死亡,因为参保最终获得赔偿3600元,减少了我的损失。”养殖户邱永兴说,养殖户中流传着 “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 的谚语,就是说受疫病、市场等影响,养牛的风险特别大。为减少和降低养牛风险,五丰村从规范化养殖、紧扣市场“链条”上入手,即建设标准化养牛场、走“种植牧草”喂养的“绿色养殖”之路、延伸产业链与深加工公司签订协议争取最优价格、购买“肉牛保险”等举措,进一步提升村民养殖肉牛利润,增加了收入保障率。

支部引领、金融叠加、协会助推、市场链接这四个效应的结合,就是全村养殖户‘抱团’养牛的保障,也是我们村的养牛经。”赵阳均说,全村目前超过70%的农户养牛,存栏肉牛达2300余头。去年,全村因养牛实现人均纯收入超13500元。

(来源:宜宾日报 记者 张择君 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