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多路突围“放活”土地经营权 探索特色农村改革路

04.02.2015  12:55

    新一轮农村改革大潮即将掀起。日前,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意见》下发,文件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改革任务。

    既要保证土地所有权的公有性质,又要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赋予农民土地权能,一直都是农村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四川农村采访发现,四川省在土地使用权方面进行探索,从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入手,以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在确权颁证基础上,从金融创新、交易流转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多路突围“放活”土地经营权,探索具有四川特色的农村改革之路。

    抓住“放活经营权”牛鼻子

    在四川农村,部分地方通过土地流转正在发生巨变。刘永发是威远县新店镇石坪村村民,他把5亩地租给了一家果业公司,每年每亩获得500元租金,同时参与公司管护、自家间种作物等工作,年收入超过万元。5年之后,这家果业公司将把土地再次交还给村民。刘永发说:“以后我们自己都可以当老板了。

    放活土地经营权可谓“一石二鸟”:农民把土地流转给大户,获得流转收入;把自己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通过务工再次获得收益。“以四川实际情况看,全面小康的难点仍然在农村,所以这一增加农民收入的做法尤显宝贵。”四川省农工委副主任杨新元说。

    事实证明,土地经营权越活的地区,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幅越大。四川省委根据中央决策部署,总结各地改革实践,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攻方向是,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

    “我们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要求出发,抓住‘放活土地经营权’这个农村改革的牛鼻子。”四川省农工委主任李昌平说,为了给“牛鼻子”锁上缰绳,四川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确权。而成都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地区,几年前就率先在全国进行了土地确权颁证。在双流县、都江堰市等地,农民手中的土地承包权期限已经由一定年限更改为“长久”。成都市副市长朱志宏介绍,成都市已有89%的村民小组达成“长久不变”决议。目前,四川183个县(市、区)中已经有132个县(市、区)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计划2016年基本完成。

    借力农村土地金融创新

    基层干部认为,只有“放活”土地经营权,才能把土地的资产、资本属性激活,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变美,土地使用权才会产生最大价值。记者调查发现,四川在土地确权颁证基础上,通过土地金融、社会服务及流转交易等三大举措,逐渐“放活”土地经营权,让市场要素在蜀中广袤农村活跃起来。

    首先是给土地注入金融要素。从2014年开始,四川在9个县(市、区)试点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业主可用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反担保,以土地上未来预期收益作为贷款额度的考量,向银行融资。

    有的农村在金融创新上甚至走得更远,巴中市通过对农业特色产业进行确权颁证,帮助业主解决资金困难。位于通江县广纳镇金堂村的巴山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国唯一经营核心原种猪场的民营企业。今年,当地向巴山生态牧业颁发了两张权证,一张是“特色产业所有权证”,一张是“畜牧标准化基地用益物权证”。公司总经理张育贤说,经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评估,两张权证价值1.45亿元,公司通过抵押从通江县信用社获得贷款4000万元。

    其次是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四川,越来越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始建立并发挥作用,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服务支撑。崇州市按片区建立农业服务超市9个,对接38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和12个育秧基地,提供从育苗到收割的一站式服务,除了政府购买的公益性农技服务,其它项目明码标价,在超市“按需下单”。四川省供销社的数据显示,四川将重点依托300多家农资连锁企业和近万个庄稼医院,开展直供配送、统防统治、新品种推广、配方施肥等技物结合的农资经营服务,解决农资技术入户难问题。

    第三是建立土地流转交易中心。记者在四川绵阳、遂宁、眉山等地采访发现,部分市县甚至乡镇都开始建立土地流转中心,用于规范、引导农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行为。事实上,早在2008年10月,成都市就率先在全国挂牌成立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以促进农村产权合法有序流转。截至目前,成都市已建立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成都农交所累计交易额达411亿元,交易量居全国同类交易所第一。在整个四川省,除成都以外,还建立了4个市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50多个县级交易平台、600多个乡镇交易服务机构。

    建立业主村民利益联结机制

    在四川部分农村,随着业主规模经济效益的显现,一些村民开始不满意传统的土地流转模式,期盼与业主利益共享。针对这种情况,该省根据实际,探索出土地入股、土地分季共享、返租倒包等多种利益联结形式,解决普通村民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共享难题。

    在遂宁市射洪县金华镇,峻原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流转了当地900余户村民3000亩土地,2014年4月,不少村民与公司发生纠纷,公司发展举步维艰。此后,经过创新和政府协调,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公司负责生产管理及经营。

    峻原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总监倪德全说,村民按流转土地入股后,按土地面积产值获得25%的收益,公司占74%,以村集体为依托的土地流转合作社占1%。无论公司效益如何,村民都将获得每年每亩600元的保底收入。村民杜志凯说,他把6亩地流转给公司,最低产值可达4万元,他有1万元的收入,比简单土地流转多7000元左右。

    记者调查了解到,入股形式也是四川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四川崇州市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村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入社,土地交由合作社理事会统一生产管理,每个社员只需按入股面积出生产成本。生产季度结束后,土地产出收益在扣除公积金和职业经理人佣金后,按股份进行分配。四川农发办主任郭飞说,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四川还把财政补助资金量化成股份给农户。如果合作社与企业合作,财政补助形成资产可作为村民合作社资本金,以优先股形式参股企业,农民按股分红。

    此外,四川还出现业主与农户对土地“分季共享”模式。江油市农办主任杨旭光说,在江油市新安镇农业公园,业主在流转土地上只种一季羊肚菌,剩余季节村民仍可种植蔬菜。部分地区则出现“返租倒包”探索,即业主把流转土地进行整理后,再租给村民,符合产值标准,村民除了土地租金外,还获得一定收益,超出产值部分将根据协议获得更多收益。(记者 周相吉 杨迪 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