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足迹】各学院奋发有为 硕果满枝(一)

10.01.2022  16:25

机械工程学院:注重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齐头并进


机械工程学院将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注重专业建设,经过努力学院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础上,批国家级一流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获批校级一流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申报省一流专业,同时顺利完成“材料科学与工程”新增本科专业申报工作,立项四川省虚拟仿真实验技术中心。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资源条件持续得到优化。



学院学科建设工作与专业建设工作齐头并进,2021年学院“机械”专业硕士点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硕士点获教育部批准,实现学院3个硕士点对学院所有学科全覆盖,“材料与化工”学科获批博士点优先培育学科,为下一阶段高水平学科建设奠定基础。学院拥有硕士生导师达66人,博士生导师5人,在读研究生数量达273人,未来2年内有望达到500人。


学院实施学生党建进“四室”工程即党建进寝室、教室、创新工作室、实验室并分别成立德馨苑学生党支部、尚学苑学生党支部、菁蓉苑学生党支部、科技苑学生党支部。一个学生党支部聚焦一个阵地,形成一个特色。德馨苑学生党支部以寝室为阵地,守好防疫之“”。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稳中求进思创新  创先争优谋发展


创新队伍建设扶持和支持机制。施开波老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吴伟老师入选“天府人才计划”;段黎、杨柳老师获全国高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西部赛区)二等奖;胡庆老师获学校首届教学创新大赛副高组第一名;10余名教师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校级表彰奖励。2名博士入选优秀年轻干部人才递进培养、1名博士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


学科专业建设创新增长点。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教育部批准。联合计算机学院积极申报了校新一轮博士点培育计划并作为“加强培育”类入选成都大学博士点培育计划。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申请被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成功受理。自动化专业准备迎接工程教育认证中期检查。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获省教育厅推荐申报国家一流专业,有望实现国家一流专业零的突破。新增“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自动化”第二学士学位专业两个专业。


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体系机制。“第一课堂”教改及课程建设创新:“模拟电子电路”获首批省级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立项。“三全育人”体系机制创新。2021年组织学院师生参加16项学科竞赛,累计获奖59项;学生发表EI期刊论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成功申报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授权19项。学生全年获得各类奖学金人数达257人;获得各类荣誉称号人数达286人。2021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3%,较上年提升14%。2022届研究生报考人数为229人,报考率达47.5%。


创新团队支持机制,激发教师科研能动性。建立汽车电子及机器人技术研究团队、航空通信技术创新团队等7个科研团队。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5项;发表论文52篇(其中SCI 30篇,较2020年高水平论文数量增长1倍);专利授权16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项;软件著作权5项);出版教材2本。


对外合作与地方服务创新渠道拓展。创新中外合作办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与通威太阳能集团合作,开设“通威太阳能班”与企业联动推进学生的技能培训、考核、毕业实习、就业“一体化”培养;与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等6家科研院所及企业共建科研产业功能区。与计算机学院合作推动学校电子信息行业校友会。


计算机学院:披荆梦为马 蓝图绘到底


学科点实现0的突破。成功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硕、电子信息专硕(计算机领域)2个学位点。联合申报电子信息专业博士学位点,入围学校“加强培育”类立项。


科研经费首次突破1000万。持续加强科研建设,成果产出显著提升。



国家级双万计划建设实现0突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软件工程申报国家级一流专业,物联网工程申报省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获国家一流课程申报2项、省级一流课程立项3项,省级思政课程1项、校级一流课程9项。


工程认证专业实现0突破。软件工程专业于2021年5月完成认证专家进校考察,获得专家高度好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21年10月提交工程认证申请。


一次性获批两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成功获批2个省级实验平台——四川省计算机系统能力协同培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省计算机体系结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首次加入国家级平台和团队项目。引进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成都大学分中心。成功加入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成功获批中国软件名城人才基地。


教学成果奖首次突破1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校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1项,合计14项。


首次引入上市企业在我院设置奖学金。联合企业设立“安恒星火”奖学金,已签订5年20万元资助协议。地方服务人次突破10万,覆盖学校超1千所。以智慧教育相关研究课题项目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为抓手,2021年地方服务培训人数达107991人,覆盖1000余所学校。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进入非法人独立办学机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进入非法人独立办学机构斯特灵学院招生办学。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狠抓教学质量  提升科研水平


2021年学院荣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生物工程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生物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2个专业被推荐参评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软科排名提升至全国第82名。学院立项省级一流课程1门,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学院的生物与医药学科点入选学校博士点优先培育计划。新增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授权点。


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达到183人,在读研究生达到382人。2021年,食品加工与安全毕业生35人,农艺与种业毕业生13人。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5%。研究生荣获“互联网+”省级铜奖1项。学生发表SCI论文14篇。本科生考研录取率42%,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考研录取率达64.8%。食品专业学生获全国“百胜杯”总决赛第二名。本科生获其他省部级竞赛奖29项。


学院2021年立项科研项目6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4项、省部级7项;到校经费1600余万元,并已提前锁定下一年度经费5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62篇,其中SCI论文40篇,高被引论文6篇。申请专利37件、授权35件。出版专著和教材4本。科研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科研成果获行业学会奖3项。主持完成的“传统特色肉制品标准化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应用”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负责的“高品质附子(川乌)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完成的“四川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技术体系创建与产业化开发利用”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微生物发酵提升传统腌腊肉制品品质和安全性研究与集成应用”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苦荞功能因子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示范”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魔芋产业化综合开发及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任远航、李锐、王爱莉、张卓卓和程杰主持的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立项。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专业建设结硕果  科研工作上台阶


教学平台建设有突破。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申报的“智能建造及土木工程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获批为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省级立项,“四川省城市固废能源与建材转化利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建设。教改项目立项数目有突破。学院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13项、省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2项;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12项,为全校所有学院获批立项数目之最,较2020年立项6项,数量增倍。获教学成果奖有突破。目前正在公示的省级教学成果奖中,学院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



学科竞赛成果有突破。学院成功举办第七届“四川省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是学校本年度唯一承办榜单内的省级大学生学科竞赛。学院获学科竞赛省级以上奖项共61项,其中国家级24项、省级37项,创历史新高。


学术荣誉缤纷至。王清远教授、外籍教授马文标两位学者进入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其中王清远教授入选“生涯影响力”和“年度影响力”双榜单,马文标教授入选“年度影响力”榜单。吴启红教授入选第十三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科研成果创新高。学院谢飞鸿教授牵头获2020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和中国工程爆破行业协会三等奖;唐然副教授参与项目获得2021年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唐嘉陵副教授获2020年度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侯杰副教授牵头获成都市土木建筑学会2021年度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国家基金项目立项2项。发表SCI论文65篇,其中本科生发表SCI论文1篇;科研实际到账经费超过900万元。


科研平台上台阶。学院获批各类科研平台20余个。其中,“四川省城市固废能源与建材转化利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获四川省发改委批准建设。“非饱和土力学特性及工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获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建设。;此外,还有19个自科校级科研平台,1个社科校级科研平台获批建设。产教协同深融合。学院与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5家行业龙头、高新技术企业签战略合作协议。学院积极与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科研合作交流。学科建设零突破。学院新增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实现学院硕士点从无到有的突破。学院申报的土木水利博士点入选成都大学博士点递进培育类。


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勇于担当使命  彰显学院影响


落实“五跑”服务地方,建圈强链引领赛道。主动融入市委市政府“建圈强链”重点工作,完成成都市20个产业链中现代文创、旅游、会展3个产业链的总体发展规划、产业链研究报告、产业链蓝皮书编制等核心工作。落实“五跑”,主动对接文旅局等部门开展20余项地方服务工作,承担文创、旅游和运动11个功能区的年终考核办法编制和具体考核工作,完成5个产业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生态文明成都实践多项研究和服务工作。服务全川,承担《四川省两项改革后乡镇级旅游规划导则》编制工作。


持续发布专业指数,全球提升行业影响。连续两年举办国际会议业CEO峰会暨全球会议目的地竞争力指数发布会,成功发布《2021全球会议目的地竞争力指数报告》《亚太地区国际会议产业发展报告》。连续六年举办中国会展城市产业合作峰会暨城市竞争力指数发布会,成功发布《中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报告》,该指数已成为国内评价城市会展业竞争力乃至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权威指数,彰显我院在会展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创新突破国际办学,线上线下人才培养。对标国际一流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上海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旅游休闲管理”类别中连续五年蝉联世界第一)、瑞士酒店管理大学(2021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酒店及休闲管理专业”排名第四)建立合作关系,与泰国、马来西亚、加拿大、俄罗斯等境外优质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举办国际交流活动17场,近千人次师生参加,创新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

编辑:李科         责编: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