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改革 四川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率先破冰 论文外语计算机不再是标配

10.01.2017  12:31


制图/杨仕成



   条件》出台背景

  我省自然科学系列现行职称评审标准是上世纪80年代出台,评价标准与当前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不适应性凸显

   改革主要目标

  加大应用基础、转化效益在评价中的权重,建立以质量和绩效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机制,激励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

  职称评定告别“一刀切”,外语计算机考试不作统一要求。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对于涉及到5500余万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其中的诸多改革新招,被视为解开了人才提升的“枷锁”。

  就在几天前,四川省科技厅和四川省人社厅将《四川省自然科学研究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基本条件(试行)》(下文简称《条件》)正式印发。

  2017年2月起,对于需要评职称的这类专业技术人员来说,评职称论文不再是必要条件。同时,对职称外语、计算机不作统一要求,由用人单位和评审委员会根据行业领域实际自主确定。

  据悉,四川正在研究深化职称改革的方案,今年内将出台。

   焦点1

  论文不再是必要条件9项业绩条件满足其一即可申报

  “我省自然科学系列现行职称评审标准是上世纪80年代出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评价标准与当前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不适应性凸显。”谈及《条件》的出台背景,四川省科技厅的相关工作人员坦言,按照过去的评价体系,“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较严重,更加注重申报人员的学历、资历和论文发表情况,对专利受让、成果转化带来的实绩价值缺乏足够重视。

  因此,在此次发布的《条件》中,就专业技术职务申报而言,论文不再作为申报的必要条件。

  《条件》列出申报副研究员、研究员的9项业绩条件(助理研究员为4项),其中提到,只需满足其中一项即可申报。同时,9项条件在原有基础上,新增发明创造、成果转化绩效等方面内容。

  具体而言,1项主要涉及基础研究,3项涉及基础与应用研究,4项主要涉及应用研究,1项主要涉及成果转化。此外,对不具备相关学历、资历,但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实施破格申报,特别是对获得国家、国际性科技领域重大奖项或表彰等的顶尖人才,将给予申报“直通车”,可以不受限制直接越级破格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职务。

  焦点2

  建立分类评价机制

  科研人员分为三类各有侧重

  另一方面,之前自然科学体系职称评审标准中,评价机制不完善也被诟病已久,“不同领域、地域科研人员的科研任务、工作内容和业绩成果差异较大,采用‘一刀切’的统一评价机制缺乏客观公正。

  对此,《条件》中建立起分类评价机制,按照工作实际,将科研人员分为基础研究类研究人员、应用研究类研究人员、成果转化类研究人员三类,分别提出评价标准。

  据该名工作人员介绍,基础研究类研究人员评价考核侧重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应用研究类研究人员评价考核侧重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发明创造与应用推广情况。成果转化类研究人员评价考核侧重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产品开发和从事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产业化活动的业绩贡献。

  同时,《条件》更加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坚持创新与转化并重,在评价标准中加入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有偿转让、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产业化活动的相关评价标准,加大应用基础、转化效益在评价中的权重,建立以质量和绩效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机制,更好激励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焦点3

  扩大企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

  计算机、外语能力不作统一要求

  当然,对于最受关注的外语和计算机考试,《条件》也明确提到,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对外语、计算机不作统一要求,由用人单位和评审委员会根据行业领域实际自主确定。各地、各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更高的申报评审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评审条件还向基层适当倾斜。充分考虑县以下科研单位实际,对在艰苦偏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等进行适当倾斜。(记者 杜江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