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靶向扶真贫 推进区域发展奔小康

27.03.2015  11:53

近年来,旺苍县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举措,按照“产业发展全域推进、基础设施全域覆盖、社会治理全域跟进”的总体思路,创新工作机制,举全县上下之力、走抱团攻坚之路,强力推进普济、万山等北部山区综合治贫,取得了明显成效。创新探索出的“534”综合治贫经验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扶贫移民局的充分肯定,国华镇古松村连片开发项目区成为全市精准扶贫工作现场会的现场观摩点;互助资金累计放款率先突破亿元大关,农村小额(扶贫)保险“旺苍模式”被美国哈佛大学将其列为“解决贫困地区低收入人群保险保障”的成功案例进行研究,去年7月13日在《人民日报》专题报道。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218元、增长12%,现有贫困人口4.33万人,贫困发生率12.51%;尤其是市委马华书记帮扶联系的万山乡,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该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88元、比2009年净增4330元,贫困发生率比2009年下降了31.1%。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五位一体”,切实改善民生福祉。坚持“产业培育壮大、基础设施建设、民居环境改善、素质能力提升、强化基本保障”五位一体,全方位推进综合治贫工作。 产业培育上, 推行“20+X”产业组合扶贫模式,达到人均栽植20株核桃树,户均有一定规模、长短结合的茶叶、魔芋、土鸡等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增强综合治贫的“造血”功能。目前,北部山区以核桃为骨干的产业助农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基础建设上, 坚持将打基础、强后劲作为综合治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力抓好北部山区农村道路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突破了发展瓶颈。 民居改善上, 全面实施“四改三建一整治”工程,着力治脏、治乱、治差,树立新农村新风尚。近年来,北部山区实施民居环境改造1万余户、高山易地移民搬迁923户3534人。 能力提升上, 注重“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去年累计开展各类实用技能培训5.5万人次,为群众摆脱贫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 基本保障上, 新农合参保率达98.3%、养老保险达65%、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大病医疗救助和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全面落实,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二、推行“三种机制”,提升项目综合效益。 一是整合投入机制。 积极整合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林业、交通、水利、农机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不断调整、优化资金使用结构,集中打捆投入扶贫开发。近年来,万山乡综合治贫累计整合各类项目资金7400多万元;普济镇2014年综合治贫整合市县相关部门项目资金6245.54万元。 二是一事一议机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采取“村民自治、一事一议”、“民办公助”方式,调动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优先规划实施群众急需急盼和愿意建设的项目,充分调动群众主动参与项目建设、管理和监督全过程,引导和组织群众积极筹资筹劳,共建美好家园。 三是绩效评价机制。 加强对项目实施的规划执行情况、实施成效、管理方式及制度等方面的考核评价,建立目标督查、定期通报等机制,逗硬考核奖惩。

三、坚持“四种方式”,凝聚综合治贫合力。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 在综合治贫工作中,坚持政府指导不拍板、服务不包办的原则,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发动和教育引导力度,使群众树立“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不等不靠和艰苦创业精神,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综合治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坚持群众主体。 充分运用参与式方法,突出群众的投入主体、实施主体、监管主体、受益主体地位,提高群众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由“要我干”变为“我要干”,激发内生动力。 三是坚持项目支撑。 针对每户贫困户的不同致贫原因实施精准帮扶,坚持以项目为支撑,将扶贫项目资金对其给予重点扶持,优先解决贫困瓶颈问题,坚持既扶贫、更要扶智,既输血、更要造血,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四是坚持社会帮扶。 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综合治贫,坚持把干部驻村帮扶工作与县级领导联系乡镇、机关干部“走基层”百千万行动、“双联”、定点扶贫、计生“三结合”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行每名县级领导联系1至2个乡镇,150余个市、县部门单位和35个乡镇分别组建驻村工作队,对贫困村、贫困户开展“一帮一”、“一帮X”的结对帮扶,做到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

2015年,旺苍县主动适应新常态,抓住扶贫新机遇,按照新一轮扶贫攻坚目标和精准扶贫要求,以“瞄准靶向、点面结合、依托项目”为方向,拓展“534”模式外延,强力推进综合治贫工作。 一是瞄准靶向推进综合治贫。 瞄准重点区域,继续把北部山区作为综合治贫主战场,集中力量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着力解决制约贫困区域发展的短板,促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瞄准重点对象,以精准识别的97个贫困村、4.33万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实施综合治贫工作,确保扶到根上、扶到点上。瞄准重点产业,结合区域地理环境、区位优势特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重点规划发展茶叶、核桃、畜牧、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奠定贫困群众减贫增收的基础。 二是点面结合推进综合治贫。 按照“园区综合建设+精准综合治贫”的新模式,强化市县力量协调统筹,强势推进普济洪江、三溪综合治贫,确保5月底全面完成示范区各项建设任务,力争“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继续巩固提升万山乡综合治贫成果。通过点上示范引领,全面推进普济大池、农建联盟等47个村的扶贫项目建设,全年实现1.1万贫困人口拔掉穷根。 三是依托项目推进综合治贫。 统筹整合扶贫、交通、国土、水务、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并借助互助资金、金融创新、扶贫小额保险和扶贫小额信贷实施平台,深入推进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素质提升、公共服务保障、微型金融服务“六大扶贫工程”,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向好向快发展。(旺苍县扶贫移民局向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