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法院试点“私人订制”不打官司化解纠纷

08.04.2015  10:10

  “没想到工资能这么快要回来了。如果像以往那样打官司,说不定现在还拿不到钱!”4月2日,在仁寿县视高工业园区办公室,唐友刚这样回忆自己的讨薪经历。去年底,仁寿蓝迪家私厂因经营不善关闭,唐友刚等128名工人半年工资没有拿到,最终仁寿县法院视高法庭通过多方协调,工人们的工资不到半个月时间拿到了。

  2012年,经中央批准,眉山成为全国“诉非衔接”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改革试点的42个地区之一。3年来,眉山市法院对案件提前进行分流,大量的纠纷案件通过各类非诉调解组织解决,这种“私人订制”式的解决机制,不仅让老百姓少跑路,提高了办事效率,也减轻了法官的办案压力,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基层社会治理途径。记者了解到,眉山在全国“诉非衔接”改革试点工作终期评估排名全国第一。

   打官司“私人订制”纠纷指派专人调解

  4月3日,李成(化名)拿着自己的案件资料走进了眉山市东坡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一名法官热情地了解了案子经过。原来,李成借了一笔钱给朋友张某夫妇做生意,后来张某夫妇离婚了,双方都不愿意还这笔钱,无奈他才到法院起诉。

  东坡区法院诉讼辅导法官认为李成的案件属于纠纷问题,可以通过法院委派的调解组织进行调解,这样解决问题更快,也不用到法院来回跑。

  “一般的案子我们都建议当事人进行调解,调解成功后也具有法律效力。”眉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案子交到法院后,法官会先根据情况开展诉讼辅导,如果案子可以通过协调解决,法官会安排专门的调解组织来调解,调解成功后进行司法确认,其执行工作也由法院负责,很多时候案子几天时间就解决了,而打官司审理可能耗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如今,眉山已经构建了一个全面的诉调对接平台,全市6个区县、134个乡镇(街道)成立了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室),1344个村(居)全部建立了调解室,在农村和社区每10户设1名调解员或信息员,城乡发生的大小矛盾纠纷都能在第一时间调解。同时,眉山还建立起律师、物业、保险、泡菜等18家专业性、行业性的调解组织,提高了社会组织自我调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不用来回跑法院老百姓满意度上升了

  在唐友刚的印象中,去法院打官司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唐友刚说,在解决自己工资这件事情上,他们肯定愿意通过法院来调解,不用请律师,也不用往法院来回跑,只需要双方坐下来商量解决办法,这才是最理想的解决方式。

  对此,眉山市人社局调解仲裁管理科科长向阳感受深刻。去年1月17日,正值春节前夕,眉山某公司30名员工因劳动合同纠纷,集体要求仲裁解决,由于案件细节牵涉到法律未明确事项,向阳当天与眉山中院行政庭法官陈继兵碰面,讨论类似案件如何适用法律。结果,这起事涉30名员工的纠纷当天得以圆满解决,这样的办事效率,让老百姓非常满意。

  “诉非衔接”这一平台的搭建,让老百姓的纠纷可以快速解决,老百姓的满意度自然上升了。如今,眉山的信访量在全省排在末位,这与诉非衔接构建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将矛盾就近就地就快化解不无关系。

   减轻法院压力法官集中精力办大案

  “以前天天晚上都失眠,手里的案子都堆成山了。”邹翔今年48岁,是青神县法院一名资深法官,在他的印象中,法官不是一个轻松的职业。

  邹翔告诉记者,他以前每天忙得中午饭都顾不得吃,心理压力也非常大。一年下来,他的体重从140斤变为120斤。经常晚上回家都在想案子的事情。

  现在大部分案子进来后,老百姓都愿意选择进行调解,真正需要法官审理的案子较少了,这样他们就有更多的精力办理一些重大的案件,也不会再担心忙中出错了。

  数据显示,2014年眉山市社会矛盾纠纷总量71566件,法院判决的仅有3712件。眉山市中院院长刘楠告诉记者,现在绝大部分矛盾纠纷通过诉讼外的非诉方式化解,少部分矛盾纠纷通过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方式化解,极少部分矛盾纠纷通过司法裁判化解,形成了良好的纠纷解决梯形结构。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伟(图片由眉山市中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