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决战扶贫攻坚 千名干部下村去
近日,市区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近千名优秀干部人才,奔赴全市31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计划用两年时间打赢扶贫攻坚“硬仗”——
8月22日,彭山区观音镇果园村第一书记余洋(右)与村民一起采摘葡萄。眉山网记者罗刚 摄
没有贫困群众的小康,就没有眉山的全面小康;没有贫困村的发展,就没有眉山的全面发展。决战扶贫攻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大局,攸关贫困群众福祉,党员干部如何担当?市委提出实施“1593”集中攻坚,确保2017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决定后,8月14日,市级机关35名第一书记、70名驻村干部积极响应市委号召,带着满腔热忱和朴实为民情怀,正式出征奔赴全市105个贫困村,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而在这之前,仁寿、彭山、洪雅、丹棱等地数百名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成员也已经先期到村,目标“剑指”精准扶贫。
▶ 选什么样的干部?
有担当、作风好、能干事,主要集中于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培养对象和后备干部
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田间地头最重要的一线力量;打赢扶贫攻坚战,关键在干部,落实靠基层,支撑在人才,尤其需要各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带领群众苦干实干。
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应该选怎么样的人担任?
“政治素质好、事业心责任感强,工作能力突出、熟悉农村工作,有发展潜力的市区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重点是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培养对象和后备干部……”第一书记除了这些基本条件外,还须紧贴扶贫工作实际,瞄准农村需求,按需对接、分类帮扶,提高帮扶的精准性,因此,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熟悉涉农产业项目退出实职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也在选派之列。
丹棱县突出选优配强,有52名县级部门“一把手”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比3年前首次选派“第一书记”时增加了18人。“一把手政策水平高,协调能力强,信息资源多,到村任第一书记,效果更明显,基层更欢迎。”丹棱县委书记钟维钦介绍。
除全市316个省市建卡贫困村全部下派“第一书记”外,每个贫困村还组建了一支驻村工作组,整合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三支一扶”力量等,每个工作组干部不少于两名。8月25日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近千名干部人才全部到位。“实现贫困村第一书记全覆盖、驻村工作组全覆盖,是全方位、深层次为扶贫攻坚提供的坚强组织保障,也是确保省委、市委扶贫攻坚决策部署一抓到底、落地见效的政治仗、民生仗。”眉山市委组织部负责人强调,扶贫攻坚是大局,是中心,党员干部要快速反应,率先发力。
▶ 干什么样的事情?
抓基层、打基础、补“短板”,瞄准“后进村”转化和扶贫攻坚“硬骨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短板”是扶贫开发。目前,全市扶贫开发面临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有316个省市贫困村,贫困人口10.94万人。“大多集中在偏远地区和山区,致贫返贫原因多重叠加,贫困程度深、发展能力弱,产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欠账多”,在扶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时期,面对块难啃的“硬骨头”,需要各级党员干部“背水一战”,决战决胜。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进村去,到底该做什么样的事情?
“面对‘硬骨头’,就要敢于硬碰硬”。驻村帮扶,重点就在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决战扶贫攻坚这场硬仗。市委明确要求,“第一书记”全脱产驻村工作,派驻时间为2年;驻村工作组成员每人结对帮扶贫困户1-2户,限期脱贫、精准脱贫。驻村工作组主要任务是深化改革为统揽,统筹城乡为路径,产业发展为支撑,根据贫困村的具体脱贫需求,一村一策,确保产业发展扶持到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到村,致富能力提升到村,切实解决包括贫困区域在内的农村发展共通性、瓶颈性难题,完成贫困村“脱贫摘帽”,“不落下一户贫困家庭、不落下一名贫困群众”。
派驻省级贫困村丹棱县张场镇三合村驻村干部、市公路管理局农建科科长杜丽斌说:“扶贫攻坚有硬任务、硬指标,驻村不能有‘镀镀金、走过场’思想,驻村帮扶,要的是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否则对不起组织信任、群众期盼。”
给钱给物给项目,还要给个“好支部”。驻村工作组除积极协调争取上级惠民政策、资金和扶贫项目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帮助贫困村培育致富增收产业,帮助贫困群众拓宽增收渠道,确保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摘帽外,还要强化村级党组织核心引领,重点帮助研究完善村“两委”议事决策、工作运行、资金管理使用等制度,确保村级组织工作民主规范、常态运行,同时抓好村“两委”班子和村组干部队伍建设,每年培养发展1名以上的能人党员和村后备干部,增强贫困村的发展后劲和贫困群众自身的“造血”能力。
丹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枫认为,选派第一批“第一书记”的成功经验,在于“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但是第二批驻村干部要在真正沉到基层抓发展的同时,注意‘引领不替代’,特别是针对部分村村级组织涣散,部分村产业发展落后现状,必须要为当地培养一批发展“带头人”、致富“明白人”,才能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 有什么样的要求?
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贫困村不“脱帽”,驻村工作组不撤回
时间只有两年,到村任职只是“镀金”,身到心未到,不想干;有的把驻村帮扶理解为给钱给物,抓不住重点,不会干;有的重“输血”轻“造血”,不善干……这是过去干部驻村曾经一定程度出现过的现实问题,也是各级党委、派员单位和派驻村当地干部群众的普遍担心。
干部下得去是基础,如何待得住、干得好才是关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能力培训、强化保障、规范管理上“三管齐下”,市委扶贫攻坚决策部署才能一抓到底、落地见效。8月15日,市委组织部组织市级机关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岗前培训,帮助提高责任担当意识、准确把握政策“组合拳”、找准驻村工作切入点。
“贫困村不脱贫、扶贫对象不达标,工作组不撤回”成为硬指标、硬任务。市、区县组织部门出台考核评价办法,以区县为单位对驻村工作组成员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评。明确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派驻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年,第一书记全脱产驻村工作,其他驻村干部每年到村工作时间不少于140天,确保每天有人在村工作,派驻期间与派出单位工作脱钩,党组织关系转到村。
如何激发这些敢啃‘硬骨头’的驻村干部的干事热情?“既要严格管理,也要正向激励。”市委组织部明确,把扶贫攻坚作为干部培养的生动课堂,在扶贫攻坚中锻炼干部、考察干部、识别干部,并育选一批实绩突出、敢于担当的优秀干部重点培养。彭山区明确对第一书记履职情况、工作实绩、群众满意度等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与第一书记评先选优、职务职级职称晋升等挂钩,期满后从中评选表彰30名优秀第一书记。彭山区委负责人表示,“驻村干部杜绝假把式,不搞花架子,驻村工作才有真‘里子’。”
市财政局负责人还表示,驻村干部除在原单位身份、职务、工资及其他待遇不变,并按规定对驻村干部给予一定生活、交通等补助外,未来两年,市、区县财政还将通过对上争取、对内增加预算等方式在省市316个建卡贫困村扶贫专项工作经费安排上实现“翻番”,让第一书记“有钱办事”,帮助解决驻村干部工作资金缺乏等问题。
干部驻村,真情助村。不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纷纷表示,能在一线深层次参与决战市委扶贫攻坚的重大部署,是光荣,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希望能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干些实事,在离开时,所驻村能前进一大步的同时,自身也能在扶贫攻坚实践中锤炼党性、砥砺品质、增长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