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县上半年超额完成脱贫计划 1364名贫困人口脱贫

12.08.2015  18:08

    新华网四川频道8月12日电(张华 本网记者 王迪)“通村路、联户路,全都修成了水泥路,出门方便得很;自来水引进家门,一拧龙头水就哗哗地来了。现在这条件真是越来越好了哦!”看着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若尔盖县巴西乡羊俄村村民陈文满脸欣喜。

    陈文告诉记者,他们一家是在县委县政府的精准扶贫工作下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如今一家,妻子在家进行高原反季节蔬菜种植,他自己则在远牧上放牛,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陈文一家并不是个例。近年来,若尔盖县不断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逐步探索出一条“干部驻村帮扶、专项精准扶贫、社会扶贫、群众参与”的特色扶贫发展之路。

    2015年,该县计划使2313名贫困人口脱贫,截止目前,已有1364名贫困人口脱贫。

    强化科学部署

    若尔盖县坚持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精准扶贫作为扶贫开发主要方式。自2012年起,该县本级财政累计投入1674万元用于扶贫开发,占县级财政收入的14.6%。

    在精准化扶贫过程中,若尔盖县实施结合实际,制定了机关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方案。县政府依托定点扶贫、对口援建等机遇,充分发挥工商联、群众团体、企业等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不断增强扶贫开发攻坚的合力。通过对口援建、企业支持、群团带动等多方力量,若尔盖县实现了多种形式扶贫开发。

    若尔盖县进一步加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级组织领导班子。该县实行1名县级领导联系1个乡镇扶贫攻坚工作,1名驻村干部帮扶1个贫困村的帮扶机制,并从全县选派32名优秀年轻干部背包驻村。通过零距离服务贫困户,干部帮助贫困群众分析致贫原因、找准脱贫门路、加快致富步伐,从而实现精准帮扶广覆盖。

    注重精准识别

    2014年,该县依托的是“一高一低一无”标准,即:行政村贫困发生率比全省贫困发生率高一倍以上,行政村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

    以户为单元,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健康、教育、住房等情况,在若尔盖县在摸底核查的基础上,找准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科学划分贫困村、贫困户类型。

    在贫困村中,区分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致贫村;产业发展滞后致贫村;村班子软弱涣散致贫的村等类型。

    在贫困户中,先区分出缺乏劳动能力的五保、低保户和有发展能力的扶贫户。在贫困户中,区分出因智、因病、因学、因残致贫户,因缺乏生产经营技能或缺少发展资金致贫户,因地制宜,制定针对性措施。通过村民自治、群众参与、民主评议、逐级审核和公示公告等方式,该县精准识别出41个贫困村,贫困户2209户10995人,贫困发生率为16.31%。

    加强精准管理

    通过精准识别,该县对识别出的扶贫对象逐一建档立卡,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做到户建卡、村造册、乡立簿、县归档。

    建立农村扶贫对象动态调整机制,脱贫则出,返贫再进,及时更新农村扶贫对象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在稳步推进定点扶贫工作,该县用足用好定点帮扶政策,落实定点扶贫资金370.5万元,帮助5个村发展优势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若尔盖县强化东西扶贫协作,落实浙江对口帮扶资金1500余万元。以“德阳援建”为契机,大力开展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民生和智力支持等四大类项目建设,2011年以来“德阳援建”累计到位资金7665.5万元,撬动投资3.13亿元,有力助推了若尔盖精准扶贫工作。自“十二五”以来,若尔盖县共有5529人脱贫。(完)